APP下载

孟买大爆炸余波荡漾

2006-05-30蓝建学

南风窗 2006年15期
关键词:克什米尔恐怖活动印巴

蓝建学

如果不是简单地指责巴方的纵容庇护政策,印度更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治理失灵问题。

7月21日,印度和肯尼亚警方都宣布逮捕了一些涉嫌参与孟买7·11火车连环爆炸案的人员,其中包括一名涉嫌参与策划了1996年和1998年印度新德里爆炸案、2002年肯尼亚蒙巴萨天堂饭店爆炸案等30多起恐怖事件的恐怖头目。这无疑是印度反恐部门的一大胜利。可是,让印度外交和情报部门开心不起来的是,原定于21日举行的印巴外交秘书层级的谈判迄今仍无恢复的迹象,而两国的舆论也因此多了许多火药味。

事实上,孟买这个“印度的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遭袭了。2000年以来,它至少5次遭受劫难,并且涉案组织多与克什米尔争端有关。此次火车爆炸案是印度紧接7月9日“烈火-3”导弹没有击中预定目标、10日通信卫星升空爆炸之后的第三起灾难,造成逾千人死伤的效应也使它可以“媲美”1993年的孟买证交所袭击事件。稍有特殊之处在于,肇事者选择火车头等仓而非乘客更多的二等车厢下手,可能是为了避免伤害穆斯林——后者相对比较贫穷,坐不起头等仓——并挑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新冲突。

孟买警方7月12日称,有证据表明克什米尔的分离组织“泰巴伊斯兰武装”(又译“虔诚军”)涉案,但后者立即否认。印度内政部则称,为这起爆炸提供后勤保障的是曾多次在孟买作案、2001年被封禁的“印度学生伊斯兰运动”。后者成立于1977年,主要活跃于印度内地,为“解放印度全境,将其变成伊斯兰家园”不惜使用暴力。

但7月15日,曾认领今年3月北方邦印度教圣城瓦腊纳西连环爆炸事件的“胜利军”突然宣布,它的16名勇士制造了11日的孟买连环爆炸案,并且全身而退。“胜利军”还说这是对印军在古吉拉特邦和克什米尔地区进行清剿行动的报复,而他们还想袭击孟买国际机场、泰姬陵和红堡等印度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不过印度大多数情报机构认为,“胜利军”是“虔诚军”掩人耳目的幌子,旨在淡化后者的巴基斯坦背景。

尽管巴官方在第一时间谴责此次袭击事件,印度政府也表示这个悲剧不会影响印巴和平进程,但两国官员私下还是立即打起嘴仗。印度外交部的一名高官说,由于孟买铁路爆炸案的嫌犯有可能来自巴基斯坦,印方才将与巴方在新德里举行的和谈推迟;巴方官员当然反对印度这种下意识地把遇袭归咎于邻国的反应,要求印方提供证据。另外,当印度情报官指责巴三军情报局是孟买大爆炸的幕后黑手时,巴外长卡苏里将孟买爆炸的根源同克什米尔冲突联系起来,而穆沙拉夫总统则在7月20日的全国电视讲话中,呼吁印度不要提出毫无根据的指控,称印度停止印巴和平进程和对话无异于帮了恐怖分子的忙。

的确,如果不是单就孟买爆炸案而是就广泛的恐怖活动找原因,印度恐怕还得从自身找起。由于国内种族多元、种姓多样、宗教繁杂、人口众多,印度独立这59年来一直是恐怖活动的沃土。据有关方面统计,自1994年以来,印度国内已有近6万多人在恐怖事件中丧生,其中约一半是恐怖分子,另一半是平民、警察和安全部队官兵。

在笔者看来,印度的恐怖袭击可分为四类:一是分裂恐怖活动,比如印控克什米尔的武装分子所发动的不计其数的恐怖袭击,目的是实现克什米尔独立或者并入巴基斯坦;二是宗教恐怖活动,比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锡克教徒之间的教派仇杀或者报复;三是部族分离暴力活动,比如在印度东北部的纳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的部族暴力活动;四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左翼极端恐怖活动,比如在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和安德拉邦活跃的“人民战争”游击队以及在卡纳塔克邦的“纳萨尔派”所制造的恐怖袭击。

在印度,针对政府和非政府目标的武装暴力运动,通常与地方政府施政有关,而较少国际色彩。以纳萨尔派武装组织为例,2003年该组织只在印度的9个邦活动,而到2005年下半年,已经扩展到印度的15个邦。纳萨尔派游击队之所以能在“红色走廊”扎根和壮大,除开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获得部分底层民众的支持外,还与他们通过武力来保护印度烟叶的产品价格,从而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作了很大贡献有关。

所以,如果不是简单地指责巴方的纵容庇护政策,印度更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治理失灵问题。甚至被纳入印巴关系维度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可以放进印度国内治理的框架里来重新观察。对于种姓冲突、教派纷争、地方势力自立山头等等这些印度社会痼疾,联邦政府若能超脱党派利益和大国幻觉,脚踏实地地作出一些长远的决断和建设,将是比热衷于远程导弹、太空科技和“一个成功可以掩盖所有失败”的迷思更为可取的选择。

猜你喜欢

克什米尔恐怖活动印巴
克什米尔冰屋
最美湖泊被污染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在不一致这一点上,我们很一致
“偷”面包
论帮助恐怖活动行为评价的独立性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法律适用研究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探析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
传印巴领导人今日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