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2006-05-27蒋晓杰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嬴、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的姓氏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复杂。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文化内涵。
一、汉语姓名中的宗族思想
在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重视儒家提倡的显亲耀祖、光宗睦祖、昌大后裔的思想,所以人名中“祭祖”“承祖”“显祖”“耀祖”“光祖”“承宗”“辅嗣”“延世”之类的名字真是举不胜举。人们在命名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强烈的宗族观念。在排行上,有一些特定的排行字,如:伯(孟)、仲、叔、季,从周代以来沿用至今,用以区分长幼次序。例如周末有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观其名即可知是老大和老三;孔子,字仲尼,可知其是老二;三国孙策、孙权两兄弟的字分别为伯符、仲谋。在按字排辈上,有的家族是根据族谱排辈的,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是同辈的皆用一个相同的字,另一个字可以自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的家族用命名上的语义联系来显示家族关系,例如按方位排的“东南西北”,按数字排的“一二三”,按猛兽排的“龙、虎、豹”,按天象排的“风云雨雪”等;有的还以相同的汉字偏旁表示这种联系,如名字皆从木旁“楠、彬、桦”,皆从水旁“波、涛、浪、涌”等;有的甚至用语音上的韵语来表示这种联系,如以iao韵相联系“妖、晓、霄”,以ang 韵相联系“强、绛、祥、昌”等。有了这些大家都熟知的规则之后,同族之人,不论居住在哪里,只要看一眼名字就可以认明亲戚之情,分清长幼之序了,它起到了凝聚宗族的作用。
二、汉语姓名还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因其深入人心,常被人们拿来用作命名的依据。例如明代人罗虞臣、宋代人李舜臣、唐代人刘禹锡等,其名字就是来源于古代部落首领之名。明代人沈鲤、孟化鲤,其名来自孔子之孙孔鲤。《红楼梦》中与贾宝玉同辈的兄弟取名分别为琏、珍、环、瑞、珠等字,皆从玉旁。据统计,当代人名用字运用频率最高的字中,玉占第二位,珍占第六位,这种命名倾向,来自古代人以玉为重要佩饰的风俗。晋人王羲之,梁人虞羲,其名来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明代人李承箕、金象斗、朱星祚,其名来自古代星象之名。宋代人秦观、明代人孙楼、元代人王维桢、清代人吴平斋、孙殿玲等,其名来自中国古代建筑。唐代人薛仁贵、宋代人韩世忠、李孝标、明代人王守仁、方孝孺等,其名来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三、汉语姓名还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人在取名时,常常寓以建立事业、实现抱负的愿望。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字就是其母盼望他长大后能像北宋著名文学家秦少游一样。还有的名字如李慕白、孔宗尼、卫建国等一看就知道它们的寓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福寿双全、平安吉祥、家庭和睦等历来都是他们的企求,所以喜欢用“福”“寿”“安”“祥”“贵”“禄”“财”“发”等字来取名。姓名还能反映不同的家庭背景,如名字中有牛、狗、崽、囡、妹的,其家庭多半在农村;名字中有招财、富贵、旺发、金、银、福、禄的,其家庭多半不是知识分子阶层;名字为沪生、京生、赣生、济生的,其家庭常常为军队干部阶层,孩子随军降生,以地名为纪念。女孩子的名字,来自农村的多用芳、兰、芬、春、艳、金、妹、花、香等;来自城市的多用英、华、丽、晓、红、露、蔚、韵等,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
四、汉语姓名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
据籍秀琴先生的《中国人名探析》研究,殷商时代人们常以干支命名,尤其是当时的帝王个个如此。开国之君汤名“天乙”,亡国之君纣名“辛”,凡十七代三十个君王无一不以天干为名。反映出商代人重视天象历法以及以天象占卜迷信之风的盛行。春秋战国时命名已列入礼法,所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中“取于物为假”最为普遍,即是借用世上各种事物之名取名。如乐羊、董狐、王孙燕——借鸟兽之名;荆轲、商鞅、公孙辄——借车舆部件之名;宋木、栾枝、右宰谷——借树木五谷之名;郑袖、白圭、公子履——借珍宝服饰之名。汉代人命名,多取豪迈勇猛的词汇,这反映了汉代国力强大、开拓疆土、征服蛮夷的非凡气势,而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之后,常以忠、孝、节、义、礼、仁、信等字入名。东汉之后,佛法东渐,至南北朝最感,所以当时很多名字都有宗教色彩,如文学家中就有王僧虔、王僧佑、王僧达、王僧绰等,此外还有王昙首、荀昙、殷梵童、姚菩提、崔目莲等。由此可见,当时在士族阶层乃至民间宗教气氛之浓烈。宋代发展起来的理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人们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极端推崇,这促使重气节、重礼仪、重修养、重社会责任的观念在名字中大量体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辽金元时代人的命名多用奴、哥字,如观音奴、高家奴、铁哥、蒙哥、萧磨哥等,它反映出辽金元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的社会特征。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之时,人名与前朝相比也显得别开生面,名字的内涵扩大,用典巧妙,含意深远,用词优美、清新而又含蓄,形式上也注重创新。如纪昀,字晓岚,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昀,日光之意;晓岚,山中的云雾之气,读来何等雅致优美。而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动荡又有新思潮的涌入,这些都在人们的命名上体现了出来。如章太炎,是表示对顾炎武的景仰;胡汉民则表示其为堂堂大汉之民;陈炯明字竞存、胡适字适之,反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同政治形势的关系极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以后,历次政治运动都在人名中留下了印记,如抗美、援朝、大鸣、跃进、安娜、卓娅、卫东、革命、向红等。据对全国人口的抽样统计,在十年“文革”时期,取名最常用的六个字是:红、华、军、文、英、明。而在“文革”之后六年中,最常用的六个字是:华、丽、春、小、燕、红。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国际交流加强、文化思想多元化,所以取名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但通常不外乎是父母对子女美好未来的希望和祝福;同时诸如保罗、玛丽等的洋化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还有两个字和四个字的名字比过去也都大为增加,这反映了新时期的特色。
这里只选择了几点简要叙述了姓名中的文化涵义,其实汉语姓名还与宗教、政治、文学、身份、职业、迷信、习俗等很多方面有关系,它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思想结晶,越向深入去探索就越觉得它包罗万象,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研究。
(蒋晓杰,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