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的归类分析

2006-05-27孙德华

现代语文 2006年3期
关键词:道题礼貌准则

国外学者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开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Jenny·Thomas等。Jenny·Thomas在1983年发表了《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的语言错误,而是指说话虽然符合语法规则,但表达方式不妥或表达不符合习惯,不够得体的失误。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这是涉及语言本身的语用问题;后者指因在交际中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是涉及社会文化的语用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多依据语用学理论对英语的语用失误进行研究。如何站在语用学的立场上归纳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的类型、分析造成语用失误的深层次原因,使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调查结果的统计、归类和分析,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作一次抛砖引玉的探索。

一、留学生语用失误调查

本文的归类分析建立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之上。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请任课教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要求留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答卷。问卷共编制60个选择题,采用单选题型,其中包括三选一和二选一两种类型。问卷题目来源部分取自刘颂浩、田俊杰的《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1999)、周健的《试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2000),部分为笔者自己编制。

调查对象主要是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长期语言进修班的中高级学生。其中中级二班27人、中级三班15人、高级一班14人、高级二班14人,共70人。所有被调查对象都是请该学院的任课教师从各个中高级班中随机抽取的,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国籍等指标也都无事先刻意规定。

二、留学生语用失误的归类与分析

调查反映出的语用语言失误有语音的语用失误、词汇的语用失误、语法的语用失误和句义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有语用原则选择上的失误、未考虑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的失误、语言行为实施方式的失误。下面我们以调查中的部分题目为例,谈谈留学生语用失误的类型及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

1.语用语言失误

(1)语音的语用失误

1)重音的语用失误

你的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很适合她的风衣,你赞美她说“这件衣服看上去很好”,这句话的重音该放在“看上去”上,还是放在“很好”上?

A.看上去。B.很好。

正确答案应是B,表示对衣服的褒扬。有18.84%留学生选了“看上去”,这样一来传达的言外之意就成了“实际上不怎么样”,会引起听话人的不满。

2)语气的语用失误

你的同学玉英昨天没来上课,今天你在路上遇到她,于是问:

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

B.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啊?

C.你昨天为什么没来上课?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2.46%。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C,他们不知道在汉语中如果用“为什么”向对方发问,有责问、批评之意。另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A,他们也许明白“怎么”和“为什么”之间的区别,但却未能注意使用语气词“啊”来缓和语气。

(2)词汇的语用失误

1)不知道指示性时间代词的具体所指

今天是11月6日星期一,那么“下星期四”是哪一天?

A.11月9日。B.11月16日。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25%,是出错率最低的一道题。中国人理解“下星期几”是以说话的那个“周”为参照点的,所以应选B,选A的同学是把说话的那一“天”当作了参照点。

2)不知道指示代词之间的区别

我在日本上大学以后开始学习汉语,在学了两年以后来中国。

A.这儿B.那儿C.日本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23.19%。“这儿、那儿”是以言语活动的参与者作为表示方位参照的指示性代词,靠近说话人的位置应用“这儿”,离说话人相对较远的位置则用“那儿”。我们在回访留学生询问失误原因时,错选A的日本学生说日本是自己的祖国,所以淡忘了现实空间上的距离。

3)不知道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叶明在他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人认为外语课老师说得越多,就说明老师的水平越高。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这篇文章讲的是叶明个人的观点,他用“我们” 合适不合适?

A.很合适。 B.还可以。 C.不合适。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1.01%,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C。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还有不少学生用笔在“叶明个人的观点”下划了着重号,这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第三种特殊用法,即用来指说话人自己的情况。

4)不知道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含义

小赵干起活来,跟一只小老虎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赵这个人

A.有活力B.很凶残C.力量小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39.13%。“虎”第一个义项是其本义,第二个义项是其比喻义,“比喻勇猛威武”。选B的学生认为老虎很凶残,选C的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字上,这说明他们还不了解汉语词汇的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义。

(3)语法的语用失误

1)对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偏狭

你去朋友家时,给他带了些苹果,朋友说:“你来我就很高兴了,还带什么礼物?”你该怎么说?

A.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请收下吧!

B.我带了些苹果。

C.我想请你帮忙,所以送你礼物。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17.39%。在出错的答卷中,除有个别欧洲学生选择C外,大多数学生(不分国籍)选择了B。这说明留学生对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偏狭,认为某一句式只能代表某一功能,在这道题中的表现是一听到疑问句就以为别人在提问。

2)词语搭配失误

在汉语中,有的职业名可以用“姓氏+职业”作称呼语,如“老师”是一种职业,可以称呼姓李的老师为李老师。但是有的职业名不能这样用,请把能用来称呼人的职业名找出来。

A.律师 B.司机C.修理工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52.17%,韩国学生多选C,日本学生多选B。汉语的职业称谓词“师傅、大夫、老师”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前加姓氏作称呼语,A就属于这种情况;“司机、邮递员、门卫、修理工”等本身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前加姓氏作称呼语。

3)对汉语句子的肯定、否定不能把握

玛丽很喜欢中国菜,所以当朋友问她:“你不喜欢中国菜吗?”时,她应回答:

A.不,我很喜欢中国菜。

B.是的,我很喜欢中国菜。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17.39%。笔者本来预想的是欧洲国家的学生在这道题上会犯错误,因为中国人在答语中先否定说话人的判断,后肯定自己的观点,和他们的习惯不同。但调查的结果是英国、加拿大、比利时、俄罗斯的学生都做对了,出错的学生全是日韩学生。这可能与欧洲学生察觉到语言形式的区别而特别注意有关。

4)不知道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

饭店服务员替你拿行李,你对他说“谢谢”,服务员下面这些回答中,哪个不合适?答案是

A.不客气。B.应该的。 C.不要紧。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39.13%。A是中国人接受感谢时常说的话,是合适的回答。许多学生难以理解B也是合适的回答,他们认为向服务员道谢时,对方说“应该的”,仿佛是并不情愿帮忙,只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才不得已而为之。

(4)句义的语用失误

1)不懂得固定语言结构的深层含义

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都属固定结构,它们往往采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含褒贬义的手法来表述,这类固定结构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差距一般较大。例如:

两个好朋友在聊天。女的问:“孙波的女朋友怎么样?”男的回答道:“论人品,没得挑,论长相,不敢恭维。”男的的意思是

A.不敢赞美别人的女朋友漂亮。

B.孙波的女朋友长得不好看。

C.不能随便评价女人的长相。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6.81%,是出错率极高的一道题。在回访时,我们发现有的中级班学生不懂“恭维”的意思,这是语用能力受语言能力制约的证明。除去这个原因,对“论……,没得挑,论……,不敢恭维”这一语义结构非常陌生,是出错率高的主要原因。

2.社交语用失误

(1)语用原则选择的失误

1)不懂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合作原则上的差异

Grice(1975)提出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中国人在很多场合,更注重“方式”准则,为此可以牺牲“质”或“量”的准则,以求“和合”、“中庸”,保持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这与等级、身份观念淡薄的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例如:

李丽和朋友想合租一套房子。两人在看了一处房子后,朋友说“这儿的环境真不错,我喜欢。”但李丽说“要是没有外面吵闹的声音,这儿的确是个好地方”,她的意思是:

A.我也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

B.我不是很喜欢这里。

C.希望以后外面没有吵闹的声音。

李丽说“要是没有外面吵闹的声音,这儿是个好地方”,可是事实上存在吵闹的声音,说话人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遵守了“方式”准则,是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委婉地表达出“不喜欢这里”的相反意见,B才是对的。这道题的出错率为49.28%,选C的学生要多于选A的学生。

2)不懂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Leech(1983)指出礼貌原则包括六个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美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在最深层次,人类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在较浅层次,各种文化对各次准则的取舍有所不同。

许亮和爱人张兰到朋友家里做客,朋友称赞许亮学习刻苦,张兰最有可能怎么回答?

A.真的,很多人都佩服他有毅力。

B.他呀,在家就知道看书,什么也不干。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44.93%。当自己被赞美时,比较注重谦虚准则的中国人,常以“不”、“哪里,哪里”等话来作出反应;而比较强调得体准则的西方人则可能用“谢谢”来回答。B选项遵守了谦虚准则,是合适的回答。在这道题目上日韩学生很少出错。

3)不知道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解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的矛盾上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很难做到既真实又有策略,既遵守合作原则又遵守礼貌原则。当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往往遵从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性准则”。例如:

赵老师邀请你参加他的家庭宴会,你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你得知你很反感的同学吴立也被邀请了,你打算告诉老师不去他家了,当老师问你为什么时,你会怎么说?

A.我不喜欢吴立,不想去了。

B.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去了。

C.我临时有点事情,不能去了。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13.04%,选择A的学生以加拿大、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学生居多。已有研究表明在许多西方国家,当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

4)不懂得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礼貌策略上的差异

Brown和Levinson(1978)认为,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威胁面子的。为了减轻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人们常采取某些礼貌策略,如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策略。

张文想去别的公司工作,给经理写了一封辞职信,经理当时说:“我们要研究研究”,过了几天张文又去找经理,经理说:“你在这儿工作得挺好的,辞职的事以后再说吧。”经理的意思是:

A.他们还没研究好。

B.他以后再跟张文谈这个问题。

C.他希望张文继续留在自己公司。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C。中国人不习惯公开对抗,因此在拒绝别人时不直接否定,而是转弯抹角地说“让我们再考虑一下”“再研究研究”,这种回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托辞,采用的是非公开策略中的“模糊”策略。这道题的出错率为31.88%。

(2)未考虑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

依据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要使言语行为得以有效实施,必须符合某些条件,这就是“合适性条件”。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影响人们实施言语行为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权力关系、社会距离、要求大小、权利与义务。

本次调查发现,未考虑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没有考虑听话人和说话人的权力关系、社会距离而造成的失误

留学生大卫给自己的汉语老师吕岩写了一封信,他和老师年纪差不多,两人平时关系也很熟。信的开头,大卫是这样写的,吕岩:你好!我上个星期去了一趟云南,这次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问,大卫这样称呼吕岩合适吗?

A.合适,这样可以表示亲热。

B.合适,因为他们年纪差不多。

C.不合适,因为吕岩是老师。

正确答案是C。这道题的出错率为31.89%。日韩学生较少在这道题上出错。参与调查的3个俄罗斯留学生都选择A,欧洲留学生多选择B。中国学生称呼老师不能只呼其名,多称呼某老师、某教授、某先生,以显示尊敬和距离,这说明中国文化比较注重权力关系,而西方文化则重视平等或平行关系,只要感觉双方关系亲近,就会直呼其名。

2)没有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权利与义务而造成的失误

你在动物园玩了一上午,准备打出租车回学校。上车后,你对司机说:

A.去山大新校。

B.去山大新校,好吗?

C.麻烦您把我送到山大的新校吧!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56.52%,相比而言,有更多的日韩学生选择了最礼貌的C。这三个选项的礼貌级别是依次递增的。说话并不是越客气越好,而是要看听说双方的具体情况。我们叫出租车是要付费的,因此你有权利要求司机送你回学校,对出租车司机的说话方式常常是直接的,过于客气的口气让人感觉很奇怪。

(3)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失误

1)不知道如何在汉文化中得体地实施言语行为

一天,你和你的汉语家庭教师在饭店吃饭,他吃着吃着突然接连打起了喷嚏,你连忙说

A.没关系。 B.你着凉了吧? C.上帝保佑你。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57.97%。选A的多见于韩国学生,他们说如果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会向对方说“对不起”,朋友会说“没事儿”、“没关系”,这样才算是得体。选C的多见于欧洲国家的学生,在别人打喷嚏时,英美人会说“上帝保佑你”。

2)不了解汉文化与母语文化中某些言语行为的实施规则

中国人的邀请语有两种:一种只是为了保持良好关系的客套话,并不是真邀请;另一种才是真诚的邀请语。下列属于真邀请的是:

A.我们什么时候聚一聚吧。

B.有空来玩呀。

C.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吧。

中国的邀请分真邀请和假邀请,真邀请是说话人明确地说出时间、地点和活动等要素,并且与听话人进行协商并得到他的认可;没有以上要素的邀请只是为了维系现有的良好关系而已,并非真的邀请。这道题的出错率为36.23%。

3)不清楚某些汉语言语行为所涉及的话题、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学生对李老师说:“李老师,真对不起,我昨天身体不舒服,没来上课。”李老师应该回答:

A.没关系,不用来。

B.没关系,以后注意身体。

C.你病了,我很难过。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8.7%。同样是面对对方生病的话题,欧洲人说些对他表示同情的话,如C,而中国人则多说些关切的话,如B。

4)不知道某些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汉语言语行为中属于高度敏感的因素

中国人羞于谈性以及和性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在公开场合夸奖一个陌生女孩性感,是十分失礼的事,有调戏侮辱之嫌。而在英语里,说女孩性感是夸她容貌、身材、声音等富有吸引力,十分有异性缘,是件令被夸者高兴的事。例如:

在参加朋友的聚会时,约翰赞美一个陌生的中国女孩说:“你很性感。”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A.合适,女孩喜欢别人夸她性感。

B.不合适,女孩不认识他。

C0不合适,女孩会认为他不怀好意。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26.09%。大多数出错的学生选择了A,不但见于欧洲学生,日韩学生也不少,说明不少日韩学生受西方文化开放观念的影响。

三、结语

本文对语用失误的归类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语用问题本身就很复杂,有的语用失误从一个角度看是语用语言失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社交语用失误;有的语用失误本身就是由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共同导致的,所以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对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作了尝试性的归类分析,虽然可能存在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它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多进行语用失误的调查与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有助于发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听起来不地道”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搜集教学反馈信息的可靠方法之一;(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留学生的语用失误,为深入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准确描写失误的特点提供了前提条件;(三)如果将语用失误的调查分析与统计相结合,还能确定各种失误类型出现的频率,可以为制定对外汉语教学计划提供具体的、现实的依据。

(孙德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道题礼貌准则
误会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这道题谁会做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Q博士课堂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