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义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2006-05-27

现代语文 2006年3期
关键词:词义语义汉语

李 遐

语义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各个方面的现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机器翻译、符号学、信息论、认知科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语义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语义学这个昔日的“灰姑娘”,开始受到诸多的青睐。语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将为语言教学开辟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如何使这些研究成果科学有效地指导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其间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不揣浅陋,拟就语义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略陈管见。

一、语义的分类

语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加以划分。从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可将语义划分为讲话者的意义(Speaker'sMeaning,又称“欲表达的意义”:Intended Meaning)和受话人的意义( Hearer'sMeaning,又称“被理解的意义”:Interpreted Meaning);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格赖斯(1957)将语义分为两大类: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从语义所起的主次作用出发,利奇(1974)将语义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进而对后者又作了详细的区分,共有七类;莱昂斯(1977)从功能角度将语义分为三类:描述(Descriptive)义、社会(Social)义和表情(Expressive)义;从语言的结构层次上语义可分为语素义、词义、句义、话语义和篇章义。此外,还有苏联学者戈罗文的原义和派生词义的区分,伏敏娜的自由义和非自由义等等。这些分类中最著名的要数利奇的语义七分法,这也是本文的立论依据,现结合汉语实例简要介绍如下:

1.概念意义指词或词组所具有的以客观外界为基础,在人们意识中概括而成的一种心智上的意义。它以概念为基础,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是语义的核心部分。概念义是人们最易感知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明确性和有限性。

2.内涵意义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一种附加意义,如“红”有“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等涵义,而说到“狐狸”,就想到“狡诈”等。

3.社会意义指所传递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如方言、时间、使用域、正式程度、语气、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等所表示出的意义。

4.情感意义指所反映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如语言所具有的褒贬义便是这种情感意义的反映。

5.联想意义指通过对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如“花”的“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这个意义可以引发人们联想到另外的意义,如“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花纹”“年轻漂亮的女子”等等,也可以引发人们联想到“草”“香”“果实”等词的意义。

6.搭配意义指适合用在某一上下文中的意义。词可以通过和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意义,即因词的固定搭配而产生的区别性特征,如“充沛、充实、充足、充分”都有“满,不缺”的意思,但它们的搭配不同,联想产生的搭配意义也不同。如“精力充沛”、“生活充实”、“阳光充足”、“理由充分”。

7.主题意义指组织信息的方式(如语序、强调、语调等手段)所传递的意义,如我们常用来举例的曾国藩上奏时把“湘军屡战屡败”改作“湘军屡败屡战”,这两句话的谓语都由“屡战”和“屡败”组合而成,但前者的焦点在“屡败”,强调从来没有胜利过;后者的焦点在“屡战”,强调将士顽强,虽然屡次遭到失败但仍不气馁,显然这两句所产生的语感与表达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这些分类为我们深入认识语义提供了一定的视角,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分类更多地关注的是语义内部所包含的各种意义成分,属于语义的分解,是语义“向内看”的结果;说到分类,还应提倡“向外看”,关注语义的类属、特征。为此,我们在借鉴利奇语义分类的基础上,着眼于语义的归类,着眼于汉语的特点和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采用二元对立法,从“概念义和情景义”“本义和派生义”“描述义和感情义”“自主义和非自主义”及“主题义和次要义”诸方面论述其对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语义分类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义和情景义

如前所述,概念义是人们从很多语言使用的情境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是静态的意义,比较固定;而情景义则是指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是动态的意义,比较灵活。概念义和情景义的分类即着眼于意义静态、动态情况下的联系和差异。虽然概念义是人们从过去所经历的各种情景的实际运用中概括出来的,但不同的语言社团有不同的概括方法,例如汉语和维语的亲属称谓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说,不同民族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反映在语言中,则是许多貌似相同的对等词实际有着不同的词义范围。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汉语词和学生母语词简单对应,以免学生对很多词的使用范围产生误解。区别两种语言中词义不同的使用范围,应是词义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词义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词语的意义不会永远安居于词典中,它总是变动的,虽然这种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词的概念义和情景义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概念义是产生情景义的基础,任何一个词的情景义均是对该词某概念义一些义素的取舍、延伸或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情景义又可以充实概念义,有些情景义由于经常运用,久而久之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于是便固定下来成为新的概念义。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往往同处于静态的词典中的意义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会产生种种微妙的、程度不同的变异。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有一句著名论断:“不要问词的意义是什么,而要看词是如何使用的。”词义并不限于词典中固定的意义,而是取决于人们的运用。词义理解不仅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有效性,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把握词语的概念义,但对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把握却不够准确;或者把握语言文字的表层信息较好,但对超越文字之上的深层信息的理解却十分有限,特别对以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的新概念、新范畴,或通过常规语言表达的非常规事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义范畴上的扩展,往往表现的手足无措。如“馊”一词,词典上的释义是“饭、菜等变质而发出酸臭味”,但对于“那事馊了,别提了”一句,学生却感茫然。其实,“馊”用在这里,意指“事情已过去很长时间了,不值得提了”,产生幽默、俏皮的效果,令人不禁莞尔,但学生一时很难体会。又如,学生对“快餐”“投资”两词都能较好理解,但在阅读报刊时遇到“文化快餐”“感情投资”这样的新词新语时,却是摸不着头脑,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关注。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有时只注重概念义的教学,很少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技巧,结果学生或是因不清楚某些习惯用法的具体使用场合而期期艾艾,或是在交往过程中不分场所、对象随意使用,使对方感到唐突。可见只懂概念义,忽视情景义的人,不具备灵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功能学派、语用学家对语言情景义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对于汉语的教和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义和派生义

本义和派生义,看似从历时角度对词义的一种分类,其是否适合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学者们的意见也并非一致;但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相对于大量的以双音节为主的现代汉语词,那些本义可上溯至中古乃至上古的词的数量毕竟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词均可在现代汉语词义这个共时系统中找到它们的本义,“本义和派生义”因此也应是现代汉语词义的基本类型之一。

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法主要有引申、比喻、借代三种。派生义与本义保持着某些语义特征的交叉,是本义的自然延伸。它符合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从已知事物出发来认识未知事物,将新事物纳入已有认识体系中。而且,词义的发生发展往往是有理据可言的,把握词的本义和派生义,找出二者发展的理据性,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引申、比喻机制,对于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语言中的多义现象,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是大有帮助的。如“充电”,词典上只有一个意义“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但学生在阅读报刊时遇到“平时工作忙,利用休息时间充充电”、“公司人员亟需充电”等句子时,理解起来不得要领,这时词典就不够用了,需要利用其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推演,使其领会“继续参加学习或进行培训”的引申义。同样用“封顶”一词,“一幢大厦经过半年施工,已于今日封顶”、“改革过程中企业职工的奖金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前句学生不难理解,由其字面意义就知是“建成建筑物顶部”之义,对于后者,教师可利用两义之间形象相似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最终能了解“封顶”在后句中是指“限定最高数额”。

3.描述义和感情义

描述义是对语义所作的客观描写、说明。一般说来,描述义是语义的中心所在,但语言不仅有描述义,同时也如镜像,会折射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好恶爱憎等心理特征,表达一定的感情,反映说与听二者间的关系,这便是感情义。

描述义所指代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而感情义作为心灵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可变性。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有些描述义与学生母语相同的词语,感情义却存在差异,给学生的学习、交际制造了一定的“陷阱”。在教学中我们应把那些隐藏在词语深层的、反映人们褒贬感情的内容显露于言语层面之上,予以揭示,给学生解释清楚。如汉维语中的颜色词等“文化词”,虽同指一种事物或现象,但其中却蕴含着两民族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差异,向学生说明。

此外,汉语还利用一些词缀(如“子”“儿”“阿”)或重叠形式(如“圆圆的”“胖胖的”)等,表达一定的褒贬色彩,这些手段无疑为我们引导学生透过描述义领会感情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能否主动、自觉地进行第二语言与母语某些词语感情义的对比、区分,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程度与水平高下的一个外在表现。

4.自主义和非自主义

现代汉语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中,有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能受动作者自主控制,具有自主义,如“吃、跑、休息、学习”等,有的动作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不受动作者自主控制,不具有自主义,如“见、醒、毕业”等。

自主义和非自主义的区分,有助于我们分析、解释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偏误。例如:为什么“他在睡呢”正确,而“他在醒呢”却表述错误,为什么可以说“孩子哭起来”却不能说“孩子吓起来”,为什么既可以用“老师表扬没表扬”,也可以用“老师表扬不表扬”的形式提问,却只能用“你遇上没遇上他”而不能用“你遇上不遇上他”形式等等。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含有非自主义的动词不能有“在+动词……呢”形式的现在时,也不能有开始继续体,提问时一般只能用“×没× ”形式,不能用“×不× ”形式。同样,“看”跟“看见”、“听”跟“听见”,意思似乎差不多,但为什么“别看”、“别听”对,“别看见”、“别听见”从自主义和非自主义出发,相信我们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释。

5.主题义和次要义

在交际中,有些词语比其它词语更加重要,传达了讲话人的主要意图,是句子的焦点,而有的词语仅起辅助性作用,传达的意义较为次要,据此我们把语义分成主题义和次要义。

在汉语句子中,词序的不同、某个词语的重读等都可表达主题意义,抓住主题义,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说话人超越字面意义所传递的真实意图,达到交际的和谐与有效。例如“都九点了”,一个“都”字,流露出说话人或疑惑或抱怨的语气:疑惑“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回来”,抱怨“你怎么才来,迟到了!”在一段文章中,有些句子是重要的,可称之为主题句;有些句子是次要的,是用以举例论证主题句的,可称之为论证句。与人们演绎型的思维方法相似,主题句可在语篇开头出现,其后是一连串的论证句;若主题句出现在一个语篇的结尾,其前是一些说明性的论证句,这种结构类似于人们归纳型的思维方法;如果在一个语义连贯的段落里,主题句出现在段中,则是归纳型和演绎型思维方法综合使用的反映。

主题义是重要信息之所在,次要义是对主题义的补充和例举,在传递信息时,具有主题义的词句是不可省略的,而具有次要义的词句则是可以省去,在教学中,分析语篇段落的主题句及具有主题义的词语就显得十分必要,注重这方面的讲解既有利于把握文章和句子的主要意义,抓住作者的思路,分清主次,深入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时抓主要信息的习惯。

三、结论

汉语是重语义的语言,它不是通过形态来体现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语义来体现这种关系的。诚如徐通锵先生所言:“汉语的编码机制一开始就偏重于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理据性,因而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理论自然容易偏重于‘内',偏重于直觉,偏重于语义;而印欧系语言的编码机制以约定性为基础,需要将约定性的符号转化为有理据性的结构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运转,比汉语的编码多了一道手续。”长期以来我们将汉语比附西方语言,注重句法形式,造成汉语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的偏移和错位;语义研究的缺席也导致了汉语研究的营养不良和发育不全。在语义研究上,我们不但要继承多年积淀的重要成果和优良传统,而且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理论经验时,要立足于自身,在对汉语本体的细致分析中发现其特点和规律。学习、研究国外语言学的目的之一应是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语的特征,将语义分类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注意结合汉语的特点,又要注意适应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融会贯通,以求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李 遐,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词义语义汉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学汉语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大少不同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