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花开的声音
2006-05-27梁志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高度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应该建立在心理沟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怀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
二、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其兴奋中心就能随着教学语言不断得到调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针对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既严密又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介绍解释的语言,既朴实又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既华丽又有激情。朗读课文中慷慨、激昂的地方,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吟诵《我的空中楼阁》时用明快、跳荡的语调读出内心的自由轻灵;吟诵《拿来主义》时,语调要铿锵有力、收放自如。还有《故都的秋》,文中淡泊、眷念的情感依托于舒缓、从容的语调。
四、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除了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和动作,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如教师讲授感情浓厚的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就更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例如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适当的体态语如挺身傲立、挥手远眺等,能促进学生理解毛主席诗词巍峨、博大而又壮阔的崇高美。
五、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或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应该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六、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德育因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渗透其中的思想性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在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七、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用言语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八、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做深入地钻研和细致地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明确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使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就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九、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问题,课中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提问、多启发,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十、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洗练、形象、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临其境、妙趣横生。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心智。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成语、典故、诗词、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新奇多趣,感觉到所传授的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够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那么学生将会被深深地吸引,静听花开的声音。
(梁志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