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音乐
2006-05-27蒋小棣
我有一个教师朋友,她是教汉语的,口琴吹得不错,想开办一个兴趣班,教中小学生吹口琴。我知道后大感诧异,因为她仅仅会吹而已,此前从没教过,也不懂乐理。
“可是……”我向她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当你听到一首进行曲,你会有一种雄壮的感觉,显然你受到了“音乐语言”的感染。这两种有声语言异同何在?第二,有一些乐曲,人们并未特意去学,只是通过传唱,耳濡目染,不经意地记住了,甚至终身难忘。人们花费了许多精力去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如第二语言,却常常半途而废,但听过几遍的乐曲却能记忆长久(例如流行曲)。这与语言的习得过程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音乐是否也有习得机制呢?如果有,它和语言的习得机制有什么异同之处?第三,据我所知,你一点也不懂乐理,既不识简谱,也不识五线谱,你自己是如何学会吹口琴的呢?你又通过什么媒介去教你的学生呢?”
于是我与这位朋友展开了一问一答式的长谈。
一、语言与音乐的对比
作者:语言和音乐都用声音做媒介传达某种信息,凭着直觉,我能感到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所谓“江浙人说话像唱歌,陕西人说话像唱戏”,这说明语言具有音乐性。
朋友:说话的时候语调时高时低,有的是表达意义(汉语),有的仅表达情感(英语)。“最科学的办法是在五线谱上用记录音乐的那种办法来记录声调,那样就能反映绝对音高和音长。”(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P105)
下图是摘自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今日汉语》。图中用音乐的五线谱标示了汉语四声的绝对音高和音长。
作者:为了直观起见,你来归纳语言,我来归纳音乐,然后按照两者的社会功能、符号功能、要素等列成表,然后你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一一对比。
朋友:一言为定。
作者:在上面的乐谱中,数字是音符,一音一符,如:5、2、3、7,22是两个音符。音符是乐曲中能分辨出声音的最小单位,像是语音中的音素。音符不表达任何意义。两条竖线之间是节奏,上图中的节奏为3拍,4个音符,许多节拍构成旋律,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是旋律。
上例就是一个完整的旋律,就像语言中的词或者词组。旋律是乐曲的基础和灵魂,多个旋律的叠加和重复就组成一首乐曲。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当然又大于旋律。
朋友:我不会识谱,但以有限的音乐知识也能从上面的乐谱中看出这明显是一种符号系统,按一定组合规则线性排列着。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些规则吗?
作者:你看,这首曲子节奏是3拍,每3拍中的第一拍是两个音符,这个规律保持始终。我想这是乐曲的主要规则。否则一会儿3拍,一会儿4拍,一会2拍那就失去了规律,没有了节奏,只能是噪音了。
朋友:从上面的比较,我认为音乐与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意义方面。对作曲家的作品,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是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有艺术传统的欧洲人跟中国人的感受不同,大人跟儿童的反应不同,知识分子跟农民的反应不一。对于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来说,音乐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低级”符号。“低级”的意思是音乐不能像语言那样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最多只能有思想感情的单向交流。
总之,“音乐语言与口头语言有相似之处。第一点,它和口头语言一样为沟通的目的服务。第二点,它同样不是专门编造的,而是自然地在历史的道路上(在音乐活动进程中)产生的。第三点,它在存在方式上与口头语言相似。”“音乐语言,作为具有特定规则,能产生文词的体系,无疑是口头语言的功能相似物,因为它自身含有形成文词所必需的一切。但是它在艺术创作之外,却不能在社会上发挥功能。它是艺术语言,它本身与口头语言有显著的差异。”(M·Г·阿拉诺夫斯基《思维·语言·语义学》,《音乐的基本知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3)
二、语言与音乐的习得
作者:歌词的的功用。一首歌曲分两部分,一是歌词,一是乐曲。咱们刚才好像只讨论了乐曲部份,你再说说歌词的作用吧。
朋友:“唱是说的延伸。”这句音乐界名言你听说过没有?其中的意思就是说歌词与说话是相近的。两者间,除了形式(发音和语法结构)略有不同以外,所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我想起来了,最典型的例子要属少数民族的对歌,一来一往,歌词转递着主要信息。
朋友:还有西洋歌剧里的对唱。假如没有歌词,就会变成音乐剧了。
作者:这下清楚了,我们接下去可以抛开歌词部分,专门探讨乐曲与语言的关系。
朋友:母语的学习我们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大脑逐渐成熟,使我们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遗传的,任何人在五六岁以前都能以习得的方式自然掌握母语;人离不开环境和经验,因为儿童要从别人那里学习语言规则和词汇,通过搭配组合,造出自己的句子,从而逐渐掌握语言。“学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P15)
作者:你能否各举一例说明人们的语言规则及词汇是学来的?
朋友:设想一下,一个孩子生下来不与外界接触,没听过某种语言,他会怎样呢?印度的狼孩、哑巴都可作佐证,虽然两者的大脑是完善的,但却没有语言。又如各国人说话的规则不一,中国话的顺序是主动宾,日本是主宾动,足见语言是人们在后天在特定环境中学来的。再说词汇,北方小孩从来没有听过“矮瓜”这个词,也不知其为何物,但广东人却知道。
作者:人们在学会语言以后,大脑是如何处理语言的呢?
朋友:你是指人们如何从听到说吧。这是大脑加工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颇像电脑的数据加工过程——1数据输入,2按照“天生”的程序处理数据,3储存,4输出。
人们耳里听到一句话,大脑感知到这句话的语音,再把这句话跟脑皮层下的记忆区内的,早已经内化的语言结构作对比分析,翻译成意义。接着把这句话的结构和意义又储存回记忆区,既丰富了记忆区内语言结构的内容,又可作为储备,随时根据需要提取。
这就是俗话说的“积累经验”。而“输出”就是根据需要作出反应的过程。说话是把已知的词汇依照内化的结构排列,通过发声器官嘴巴,以语音的形式送出。听说的过程就是思维,用专业的话就是语言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两者是相反的过程,理解是从音到义,表达是从义到音。
作者:音乐与语言的习得机制有没有什么共性?
朋友:音乐活动分为三种:音乐的创作、感知及演奏(包括哼唱)。
1.创作:作曲家的作曲,是用音乐文字乐谱来记录他的情感。旋律就像说话一样,千变万化,每句话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所以说作曲是创作活动。
2.感知:明白、理解内中意思。音乐是能够被感知的,在特定场合、特定的情绪中,人们能“听懂”音乐。比如说,听到国歌时你会肃然起敬。人们的这种能被音乐感染的能力是天生的,但是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却因人而异。听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如痴如醉,有的人则仅是脚尖微微的点踏。显然,要实现这种交流,把作曲家和听众联系起来,一定是某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在起作用。这就是音乐语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通过组合形成的乐音。
3.演奏(包括哼唱):像是语言中的表达,通过嘴把作家的文学作品说出来。这里没有创造,只有“照本宣科”。又分两种情况。当照谱演奏时,演奏者只是尝试按自己的理解“朗读”作曲家的作品;当默奏时,演奏者是按照记忆“背诵”作品。
总之,“和掌握口头语言一样,每一个人在他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与音乐的接触,无意识地掌握了音乐语言。以口头传统音乐为例,可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M·Г·阿拉诺夫斯基《思维·语言·语义学》,《音乐的基本知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3)
语言和音乐在音响、线性符号、传达信息方面的相似,决定在习得时也会有某种相似性。即人们有学习音乐的本能,并在后天逐渐学会音乐。婴儿在生下来后,对声音没有反应,一个月后才有迟钝的反应。十个月左右,随着大脑和声带的成熟,开始呀呀学语,这也是学习音乐、感知音乐的开始。
作者:人们是如何记忆音乐的呢?
朋友:随着大脑的成熟,“音乐细胞”也成熟了。由于音乐元素和结构性的知识已经在大脑记忆区内化,也就像电脑已经被编制了程序,当哼唱(或欣赏)几遍某首乐曲以后,曲调的乐音符号便会被大脑翻译成“生物符号”(电脑是电磁符号byte),储存在记忆区而经久不忘。
作者:多年以后,当你再次听到这首乐曲时,你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激活了潜伏的记忆,“生物符号”被翻译成乐曲的符号,你不由自主地引吭高歌起来。话说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在湘方言区住了几年,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湘方言。数十年后当我故地重游,在那个语言环境中,仅几天工夫我的方言就被激活了。可是我原来以为我早就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
朋友:人脑的确神奇!
作者:可是记忆音乐的动力是什么?记忆的过程如何?能不能跟语言及其它技能做一番比较?
朋友: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我想是语言记忆的最主要动力。而音乐的长期记忆,我猜想其动力来自音乐的娱乐性。人们的记忆,跟兴趣、动机、目的、注意、态度、次数、时间长短、重现率等有关,音乐总是能引起人们轻松欢愉的、兴奋的,甚至是忘我的、陶醉的感觉,这种极端的感觉容易进入长期记忆吧。
作者:据说大脑的这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属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范围,现在还未能取得任何实质的突破,是吧?
朋友:这是实际情况。与语言和音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个熟人打来电话,他并没有自报姓名,可是从语音特征上你可以容易的分辨出对方是谁。另外人们可以辨识熟人的脚步声等等,是从声音特征来记忆;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人的面孔,能根据记忆找到多年未踏足的路,这是视觉记忆;人们学会游泳、骑车、滑冰后,尽管从未练习却终生不忘,这是肌肉记忆。等等。
三、文字与乐谱
作者:最后我想知道,乐谱和乐曲的关系。你不教乐谱,怎能教好口琴?
朋友:咱们先说语言。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听、说是一种技能,读、写是一种知识,两者并不等同。比如说文盲是会说话的,只是不识字,不会写,所以不是“知识分子”;另一种情况正相反,是会读写,语法知识一套套,可是听不懂也说不好,我们学习外语常有这种体会。我们都知道华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他的获奖作品是用法文写成的,但是据说他的法语说得很差。
第二语言获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知识不能自动转为语言技能。知识的东西是要通过理解来掌握的,技能的东西是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的。推而广之,像阅读文字一样,识记乐谱是学习乐理知识,对欣赏和演奏乐曲没有直接帮助,相反,多加体会和练习才能提高技艺。吹拉弹唱技能项目无不如此。举一个动作技能的例子,新兵打枪打不好,不是他忘记了教官教的射击理论——目标、准星、眼睛三点连成一线,而是他一心二用。既想着一连串动作要领,又想着教官的话,只有通过练习把动作内化,才能提高成绩。
作者:今天的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你能够,也一定会办好这个口琴班。
后记
这次谈话后的两个月,我又遇见我的这位教师朋友,我问她她的口琴班运作得如何,她平静地说:“一如所料。”“其实,我小时候买了一支口琴自己吹,也没有人教过我,更别提什么乐理了。我并不常练习,这样断断续续地过了五六年,我就自然学会了。其中的道理可能:一是我熟悉了口琴音阶的位置,二是我的音乐语言成熟了。凡是我会哼的曲子,我就会吹出来。”她补充道。
“不教乐理的另一个考虑是我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如果在初学阶段教乐理,由于枯燥乏味,可能会伤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她最后说。
(蒋小棣,香港愉景湾国际学校中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