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
2006-05-27席瑞起
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人性”移于“物性”。例如:
①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
②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张洁《挖荠菜》)
例①把原属于人的感受的词语“伤心”移用于“绿色”。例②中的“懒洋洋”原形容人没精打采的样子,这里却移来形容“筷子”,简洁地表明饭菜不合口味,吃饭情绪不高,连筷子也懒得举的情态。
二、“甲特性”移于“乙特性”。例如:
③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无论张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④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再和谐不过的。(《威尼斯》)
例③中的“燃烧”本来是指可燃物着火的样子,这里移来形容人的心情被某种情形激动着,达到了非常高涨的地步。例④中的“节奏”本来是音乐方面的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用来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移就,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张冠李戴”,其实是“移花接木”。移得好,可以使文章语言具有新鲜、简炼、生动形象的特点。
移就大多是把表达人的思想观念的词语移用于其他物体上面,在这点上它跟“拟人”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从内容上看,“拟人”重在把物人格化,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移就”则是把甲性状词语移属于乙,重在移而就之,它不把事物人格化,也就是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例如:
⑤……竹子不象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头陪伴你而从不变色。(马南邨《燕山夜话》)
此例为拟人。“竹子”本来是一种植物,这里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说它不爱摆大架子,说它平易近人,说它安之若素,还说它肯陪伴你。把竹子写得有性格,有理智,有感情。而例②中将“懒洋洋”移去修饰“筷子”,是为了表达饭菜不合口味的情状,并不是把筷子直接当作人来描写。
(二)从形式上看,“移就”的语言成分限于表性状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在句子结构中大多充当定语;而“拟人”所选用的词语,在句子中大多作谓语。
总之,“移就”是把属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而物不变;“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而物变人。
(席瑞起,河南省宝丰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