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意义的语境解读

2006-05-27刘金文

现代语文 2006年3期
关键词:接受者黛玉语境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语言学家一般把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语境即语言内语境,是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等;广义的语境即语言外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说话时的具体情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如身份、职业、文化素养、社会经验等。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把语境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小语境指的是语言内语境,即上下文;大语境是指语言外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

语境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其含义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人们要正确解读话语真正的确切的含义,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等于四,不能等于五。语言里可不是这样。”“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所以才有‘言不尽意、‘意在言外这些个话。” 所以,语境能给我们提供除字面意义以外的更为丰富的涵义,即言外之意。那么,为什么借助语境我们就能体会到多重的丰富的言外之意呢?这是因为:

语境具有生成功能,即语境可以生成语言材料本身没有的某些意义。

语言意义虽然复杂多样,毕竟还是有限的。在交际活动中,言语意义却几乎是无穷多的。语境对话语的生成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境能显现和推断语句的暗示意义。所谓暗示意义是指有意不明确地透露其真实含意,而是使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把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隐藏在表层意义之下,让对方透过表层意义去体会、探测真实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说,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表达者有意识地不把要表达的意义直接明示,而是说得含而不露,让接受者凭自己的认知经验来领悟留下的言语空白。如甲本来想让乙关上窗子,可是嘴上却只是说“这屋子里真冷”,乙根据语境(比如外面正在刮风下雨,甲身上的衣服单薄,窗子是敞开着的,等等)进行推断,就可以明白甲的意思是要他把窗子关上。像这一类非典型用法的句子,如果不借助语境是无法获得其真实信息的。在文学作品中,借助语境来表达暗示意义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崔莺莺一上场,她母亲就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句台词很平常,字面上是叫女儿拜见张君瑞的,但是当时在场的三个人差不多立刻就领会出了这句台词后面的潜台词,即发觉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从在场的三个人的反映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张君瑞说:“呀,声息不好了也!”崔莺莺说:“呀,俺娘变了卦也!”红娘说:“这相思又索害也。”三个人同时感觉到夫人这句话里赖婚的信息。原来,张君瑞帮助夫人退了贼兵,夫人本该履行诺言,把崔莺莺许给张生,但她企图赖婚,想让张生、莺莺以兄妹相称,摆桌酒席,一谢了事,就在请张生吃酒的场合,夫人讲了这样一句话。依赖于语言环境,这句话所暗含的意思显露无遗。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言:“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这里举到的诗句,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其言外之意却可以联系上下文思而得之。字面意义是稳定的,可以照诗句直解,但言外之意却暗含在字里行间,见于言外,对这首诗言语意义的解读要由整句诗作为一个统一的语境烘托出来。

其次,语境能显示和推断语句的影射义。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者有许多意思不能直说、不愿直说或不敢直说,为了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运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进行暗示,如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言此意彼等。要准确解读这些影射意义,接受者就需借助语境意会和领悟。例如,《红楼梦》第八回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

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撇开具体语境孤立地看,是黛玉在笑骂雪雁。然而,从前面宝玉听从宝钗劝说,没喝冷酒这个特定语境里,宝玉听这话便知黛玉是借此奚落他。同样一句话,雪雁来得晚,不知晓这个语境,所以就不知道黛玉是在指桑骂槐。

另外,语境能显示和推断违背逻辑事理的语句含义。在交际活动中,表达者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常常违背逻辑事理,目的是为了使语言形式适应无限的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人认为,逻辑管的是对不对,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不合乎逻辑的语言反而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对违背逻辑的内容的解读,需要借助语境,因为这一违背显然是受到人的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语境的衬托下,语义方能显现出合乎事理的一面来,看似无理实则妙不可言。一系列修辞方式,如双关、反语、通感等,都是“辞面”与“辞里”相离异的。

双关,总是用同一句子表达表里两个命题,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要理解“言外之意”,除了要明确语表意义外,还要熟悉特定的语境。如:

天黑鸟飞高,老奶奶手拄拐杖上夜校。

路上碰见青年小阿苗,把他吓了一大跳;

“老奶奶还是回去吧,这样黑的天你怎能看得到!”

“傻瓜,奶奶正因为看不到,所以才去上夜校。”

(《浙江民歌》)

“看不到”表面上是回答阿苗的,好像老奶奶承认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其实是指自己不识字,不能读书看报,所以要去上夜校。一语双关,生动而风趣地表达了老奶奶要求摘掉文盲帽子的迫切心理。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似乎与形式逻辑同一律的要求相悖,然而,在特定语境的烘托呼应下,其真实的深层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如:

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确实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致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李敬原对于成岗勇挑重担,争取为党多做工作明明是喜爱赞扬的,但偏偏说“你真是‘野心勃勃!”这个反语,使人感到骂里含爱,反衬出对所说之人的喜爱程度,这是复杂感情合理而曲折的表现。

语境具有填补功能,它能填补话语中的空白。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心理并不是一块什么东西也没有的“白板”。人们在感知对象的时候,意识中事先就有了一个感知的模式,正是这个感知的模式决定了人们感知活动的方向。所以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表达者都会为接受者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空间”必须依赖特定的语境,如果脱离了语境,这种特定的“空间”就会成为一块真的“白板”。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这个人呀,好真是个好,要模样有模样,要学历有学历,可就是……”他似乎没说你的缺点毛病,但你能明了他的话外之音。孙犁在《光荣》中描写群众欢迎原生立功归来的情形时是这样写的:

敲鼓手疯狂的抡着大棒,抬匾的柱脚似的挺着腰板,原生的爹娘安安稳稳坐在车上,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

其中的“指指画画”,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不过,虽然模糊,但又不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为什么呢?因为“指指画画”的场面是大家欣喜若狂地欢迎原生的归来。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中自然有欷嘘赞美之声,羡慕荣誉之语,他们到底夸赞了些什么?怎么夸赞的?读者只能依据当时的现实境况所提供的信息去联想,去想象,去填补。

语境为我们恰当准确地解读语句的言语意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在特定语境下解读“言外之意”,不同的接受者在理解时会有所不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接受者,也会由于学识和经历的不同,在理解上产生明显的差异。尽管语境可以限制人们理解语义,但作为言语所负载的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和传统的内容,随着接受者不断变化的个人经验、生活背景、审美实践、艺术修养,必然导致所补充的语境信息的多样性。

(刘金文,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接受者黛玉语境
一代倾城逐浪花
语境与语境教学
品潇湘妃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论“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与发展前景
偷来梨蕊三分白
跟踪导练(三)2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