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专利有漏洞 亏惨了
2006-05-14江宜仁
江宜仁
在这几年时间里,王炳全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找到理想的。2005年3月,他从报纸上得知,某市的民办科研机构搞得很活跃,有许多专利项目要转让。王炳全想,搞投资一定要稳妥,太大的风险不能去冒。如果能买到一个合适的专利项目,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005年5月,急着寻找投资项目的王炳全赶到了某市。这里果然名不虚传,公办的、民办的各种实用技术研究所一个接一个,一项项的专利技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王炳全挑中了一项节能专利。这是由一家民办实用技术研究所张工程师发明的,专利的全称是“柴草气化灶”,它可以用柴草废料,甚至生活垃圾做原料,通过灶内的助燃剂转化成燃气。王炳全想,现在各个乡镇都在搞新农村建设,改革传统烟熏火燎的做饭方式势在必行。如果能批量生产这种专利产品,让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用上洁净卫生的“柴草气化灶”,那市场前景一定很广阔。
尽管张工程师把柴草气化灶的性能、特点都介绍得很详细,资料也反复看了许多遍,但王炳全还是不放心,因为专利的转让费毕竟不是个小数目。为了慎重起见,王炳全要张工程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台样品来。等他亲自观看了效果后再作定夺。
张工程师答应了王炳全的要求,把一台柴草气化灶生产了出来。张工程师对柴草气化灶进行了现场演示。只见他把树叶、枯枝、塑料袋、柚子皮等生活垃圾往炉膛里填,等填满后,他再用一根铁棍往里面捅了捅,然后盖上盖子,用电子点火装置点火。过了一会便有蓝色的火苗蹿上来,炒菜、烧饭、烧水,屋内几乎没什么异味。面对如此神奇的柴草气化灶,王炳全看呆了,他当即拍板,决定买下这项专利技术。
尽管柴草气化灶的技术转让价格不菲,王炳全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因为他相信如果大批量开发这种既省钱又节能,还环保的产品,一定会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2005年10月,王炳全在市经济开发区买了一块地,着手筹建生产柴草气化灶的工厂。考虑到这种产品在本省及湖南、福建、安徽等周边省份农村都有广阔的市场,王炳全把年产量定在了十万台。他想,只要产量上去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为了尽早把产品推向市场,王炳全在建厂房的同时,就开始购置设备,以及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自己的资金全用完了,便到银行去贷创业资金。
经过将近半年的日夜奋战,厂房顺利建成。设备、原材料也陆续到位,并投入紧张的安装调试阶段。2006年3月,柴草气化灶正式投入生产。由于产品的图纸都是现成的,也很成熟,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倒没遇见什么大的问题。
看到一台台崭新的柴草气化灶放在仓库里,王炳全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仿佛看到大把大把的钞票滚滚而来。
然而,当柴草气化灶一台台销售到用户手中时,反馈回来的问题却给了王炳全当头一棒。产品达不到说明书所描述的效果。
接到投诉,王炳全立刻赶到了几个用户的家中,发现柴草气化灶确实存在问题,有的点不着火,有的能点着火,但燃烧值不高。王炳全也找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急得团团转的他只好打电话让那位张工程师来一趟。
张工程师一来,原因便找到了。原来是助燃剂的数量放得不对。他解释说,不同的柴草、废料,以及垃圾放入炉堂,那么所用的助燃剂的量就要变化,并且还与这些材料的干湿度有关。柴草气化灶要达到设计效果,对所放助燃剂要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
王炳全听到张工程师的一番话,几乎要昏过去了。这不意味着一台柴草气化灶要配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吗?真是岂有此理。他马上质问张工程师:“你在转让技术的时候为什么不说明?”张工程师回答:“你也没有问到这个问题呀!”
王炳全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怪只怪自己求富心切,根本就没有去深究细节问题,结果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回到工厂后,王炳全看到一台台卖不出的柴草气化灶,真是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