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德里到伊斯兰堡

2006-05-14叶海林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45期
关键词:伊斯兰堡胡锦涛双边关系

叶海林

胡锦涛的南亚之行成为中国和谐外交的“试验田”,

这片“试验田”超越传统“零和”博弈,体现了实现地区共赢的和谐思想

11月20日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完成了他的南亚之行。这既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度到访印度,也是胡锦涛对巴基斯坦的第一次国事访问,还是中巴最高领导人一年内的第三次正式会晤。同时,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客人在新德里和伊斯兰堡的国际机场上受到东道主的总统和总理的并肩迎接。印度和巴基斯坦对胡锦涛超越外交惯例的高规格接待,显示出胡锦涛此次南亚之行的不同凡响。

访问本身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印度的13项协议、400亿美元的贸易远景,与巴基斯坦的20项协议、中巴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使得这次访问成为名副其实的里程碑之旅。

印度之行——消除战略疑虑

增强战略互信、加速解决领土争端、启动核能合作是此次胡锦涛印度之行最引人注目的三大看点。

“印地秦尼巴伊巴伊”这句口号半个世纪来的变迁,折射出了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两国曾度过了双边关系的一段黄金时期,“印地秦尼巴伊巴伊”(Hindi-Chini BhaiBhai,印中人民是兄弟)在两国人民当中广为流传。遗憾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这一口号变成了“印地秦尼拜拜”(Hindi-Chini ByeBye,印中人民再见吧)。当近十年来双边关系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出低谷之后,这句口号又变成了“印地秦尼做做买卖”(Hindi-Chini BuyBuy),双边经贸关系迅速恢复和增长,但政治互信却没能及时跟上。

而此次胡锦涛对印度的访问,最重要的外交成就便是进一步消除了中印双方的战略疑虑。在新德里的海德拉巴宫,胡锦涛告诉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印度的发展对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2003年,印度时任总理瓦杰帕伊曾在中国做过类似表述:“印中两国间不存在不和的理由,也没有对对方构成威胁。”

虽然中印之间在许多问题上仍存有分歧,但互不以对方为威胁的承诺成为双边关系突破“做做买卖”阶段、迈向更为广阔天地的基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承诺,两国才在加速解决领土争端、启动核能合作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胡锦涛以“和平友好、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16字方针阐述了中方关于早日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立场;印度总理辛格则表示,“及早解决边界问题,将会增进两国利益”。双方还将尽早解决边界争端作为一项重要共识写入了长达6000多字的《联合声明》当中,强调“双方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以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积极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分歧,包括边界问题。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中印边界争端一直是两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的最大障碍。虽然解决边界和领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以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为基础,至少人们可以乐观地估计,这个问题将逐渐淡出视野,过去几十年来这个问题在中印关系上的核心位置将被更具建设意义的内容所取代。

中印双方启动核能合作,则反映出中印双边关系面向未来时的信心。《联合声明》确认,“双方同意在遵循各自国际承诺的同时,促进在核能领域的合作。作为拥有先进的科技能力的两个国家,双方强调进一步加深双边以及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等多边项目合作的重要性,并加强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交流。”

在胡主席访问印度之前,曾有媒体预言,中印两国将把此次峰会当作“解开疙瘩的良机”。虽然《联合声明》中涉及民用核能合作的部分并没有如一些西方人士所预料的那样形成《美印核协议》的中印版本,但务实而客观的表述仍标志着自1998年印度核试验以来横亘在中印关系上的这块大石头已经被两国领导人合力搬走。

中巴关系——经贸合作巩固传统友谊

相对于中印领导人会晤在世界媒体发酵下形成的强烈轰动效应,中巴领袖的会晤显得更为平静,而这种平静却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正如胡锦涛所说的那样,“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胡锦涛访巴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20项协定、协议,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中巴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

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伊斯兰堡时双方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谈判,到2006年初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华前,谈判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双方签署了《早期收获协定》。到2006年底,中巴自由贸易区谈判经过六轮磋商,终于瓜熟蒂落。

11月24日,胡锦涛和穆沙拉夫在巴基斯坦总统府出席了这份被中巴两国商界人士赞誉为“双边关系里程碑”的重要文件的签署仪式。从此,巴基斯坦成为继东盟和智利之后中国的第三个自由贸易伙伴。中巴经济直通车将在2007年7月1日正式发车。

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这样憧憬中巴经贸关系的前景:“巴基斯坦正在成为中国私有和国有公司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巴基斯坦期待着中国的私人投资进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能源、基础设施、建筑、农业、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矿业等各领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利润丰厚的机会。

能源合作是中巴双边的重头戏之一。在伊斯兰堡,胡锦涛再次强调了对加强中巴能源合作的重视。胡锦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巴两国在恰其玛核电站工程上已经开展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将来还将继续此类合作。”

今年初穆沙拉夫访华时,重申了他在国际社会引发积极反响的“温和文明论”,建议中国积极参加到与穆斯林世界的对话当中去,巴基斯坦则愿意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胡锦涛在到访伊斯兰堡时对穆沙拉夫的建议给予了积极回应:“中方高度赞赏穆沙拉夫总统倡导的‘温和文明观,认为这是促进不同文明国家和谐共处的重要主张”。他还表示,“中国愿同巴基斯坦一道,共同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和谐共处”超越“零和博弈”

启程前往南亚次大陆之前,胡锦涛主席在越南首都河内参加了APEC第1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上,胡锦涛对中国的和谐国际社会构想进行了全面阐释。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第一次写入了APEC领袖共同发表的联合宣言当中。

几天之后,在胡锦涛访问新德里和伊斯兰堡之时,和谐世界的理念得以付诸实践。胡锦涛的南亚之行成为中国和谐外交的“试验田”,而这片“试验田”超越传统“零和”博弈,体现了实现地区共赢的和谐思想。

无可否认,即使在南亚和平进程不断艰难前行的今天,南亚地缘格局也仍然带有强烈的“零和”色彩,使得区域外国家在发展与南亚次大陆的跨区域合作往往面临着两难处境,这也是观察家们动辄用“平衡、均势”这些词汇指代某些国家的印巴政策的原因。

中印两国作为增长最快的两个经济实体,长期缺乏政治互信已经成为制约双边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胡主席的印度之行重点在于增强战略互信,为“龙象共舞”定下调子;而到巴基斯坦这个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家里做客,则着眼于进一步确认中巴之间“全天候全方位”的友谊,以经贸合作夯实双边关系的基础。中国在和谐国际理念的指引下,坚持推动地区共赢,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以和为贵,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南亚地区战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伊斯兰堡胡锦涛双边关系
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
论胡锦涛的生态环境思想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互动合作模式的运用
巴基斯坦力阻反对党大游行
伊斯兰堡果蔬市场爆炸
胡锦涛西装阅兵显深意
胡锦涛主席入选《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