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垄断导致绝对的腐败等
2006-05-14晏扬等
晏 扬等
在山西二百元一吨的煤,在上海可以卖到五百多元,每吨差价高达三百多元,于是有了“卖煤的比挖煤的更赚钱”的说法。而据10月21日《财经时报》报道,煤炭经销商所能赚到的差价实际上只有每吨八到十五元,其余的差价,除用来支付铁路运输费、点驳费及各种基金之外,还要用来支付“点装费”——为了向铁路运输部门申请车皮,为了让他们尽快发货,为了与他们搞好关系,经销商不得不向铁路运输部门另外“打点”一笔费用。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计划经济时代就有了”。
很显然,“点装费”已然不是什么乱收费,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行贿与受贿。因为“点装费”没有统一标准,每吨十元至上百元不等;“点装费”不一定是钱,送一辆轿车也可;“点装费”并非全归铁路运输部门所有,很多落入了个人腰包……这种公开的腐败,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到市场经济时代,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几十年,让人匪夷所思!
“点装费”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成本为什么这么高?因为这种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行贿成本”——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行贿也不愿意行贿,但我们都在不自觉之中被迫地、间接地行贿,我们别无选择。
“计划经济时代就有了”,这句话更让我明确意识到“点装费”因何而生,并且存在了几十年。铁路运输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垄断的,在市场经济时代依然是垄断的,铁路部门的垄断地位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而有丝毫动摇。垄断,正是“点装费”存在了几十年的最根本原因。
垄断也是一种权力,像我国铁路运输部门的垄断权,是由行政部门赋予的,而不是由公众赋予的,更不是由市场赋予的,因此这种垄断权与行政权力一样,也会变质,也会滋生腐败。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那么“绝对的垄断”也会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同的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行政权力,所以防止行政权力变质的根本办法是监督和制约。而对于垄断,除了监督制约之外,还可以解除这种权力,打破垄断,将权力交还给市场,让市场经济的潮水将“垄断腐败”的污垢冲刷干净。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选自2006年7月24日、4月14日、10月23日《中国保险报》】
原发报责编:童大焕
静水流深的深度撞击童大焕
《中国保险报》是一份以保险业内精英为主要读者群的行业报,2005年6月,该报的评论版面临全新改版,由原来几乎单纯的业内评论向更宽泛的大言论转变。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业内读者需不需要?最后的结论是:业内读者同样需要大视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优秀的言论版、一个优秀的评论人,善于从各种貌似无关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因此,其他人需要的,保险业内人士同样需要,诚如古人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言论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拓展视野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洋里,一个好的媒体、一个好的言论版块,根本的任务是筛选出有价值的、深刻的、时代需要的信息和分析。该版的定位就此成形。
该版宗旨:真问题,大视野。关注国家转型和时代风云,关注真问题,强调文章的广度和深度。人物评论专栏:或从人物命运折射时代,或在时代背景下评价人物;“中国眼”专栏:由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对事关全局和未来的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真知灼见。
在版面的形态上,坚信“智在民间”,尤其是在“知道分子”们普遍欲说还休的时代,八面来风在不少时候反倒往往显得更真诚、更直率、更清醒客观。与传统的综合性大报和新兴的都市报有很大不同的是,他们可以花很大代价追求热点,追求当下的影响力甚至轰动效应。《中国保险报》的评论版则从另一方面寻找出路:不刻意追逐热点,而是通过对真问题的深度挖掘和持续关注,试图去撞击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灵魂,致力于对大转型大变革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的未来和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强调对“时势”和“时局”的观察与把握,和读者一道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思考现在和未来。
于是,这个版面有像“大趋势”这样高屋建瓴的栏目,有“拍案”、“立此存照”这样的时代写真栏,也有像“人性写真”这样直接挑动心灵的文字。这个版用“一生做一事”的态度和表现来对待文字、对待版面,相信静水流深的力量。所谓静水流深,就是不求一鸣惊人,但顾自潜流不止,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下,一点一滴地逼近最好,这样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为这个版赢得了业内读者的大力支持,而且赢得了广泛的业外读者,同时也赢得作者的信任。一周三个整版,想来迄今约有千余篇文章通过这个版面世了。
事实上,只要人类对“实用价值”的需求仍然是普遍的需求,只要人们仍然生活在现实中,那么,对于真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和判断,就始终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拥有这种品质的媒体和评论,就一定在商业价值上具有最普遍的竞争力。
传统杂文和当下流行的时评文体,可能有区别,时评讲究的是逻辑思维,杂文讲究的是文学笔法,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却发现要区分二者有时很难。在强调作品思想性逻辑性的同时,完全无法拒绝文风活泼多样的杂文笔法;其实冰冷的思想,惟有配上好的文字风格,才会表里如一地赏心悦目,就像一个美人穿上华美的服装。版面或者文章,成天板着面孔,没有幽默感,让人望而生畏;或者只有骨头没有肉,谁也不会吃。正因此,才会有《社会中那些庸常的恶》(作者:李鸿文)一类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文字见诸报端;而公开宣告“取时评之素材,写杂文之华章”的徐迅雷,更是这个版面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