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趣(外一篇)

2006-05-04杨文礼

延安文学 2006年1期
关键词:马兰兰花菊花

杨文礼

对家乡的记忆最深刻的在童年,在童年的记忆中最难忘的一种花草叫马兰,而马兰最令我敬畏和铭记的正是它的平常和低贱。

童年的家乡,整个印象就是:蓝格瓦瓦的是天,白格生生的是云,青格楚楚的是山,绿格莹莹的是水,金格灿灿的吆是日子。每当暖堂堂的太阳晃着,轻拂拂的微风荡着,儿时的心就热扑扑、活泼泼、急切切的浪着,于是,兴冲冲地呼朋唤友,成群结伴去清湛的周河耍水。扑腾腾、闹盈盈地耍一阵水后,便相继上岸,先是在乱石滩中的大路上赤条条、活溜溜地来回“撒欢”。跑得气吁吁、蔫塌塌了,就用赤脚专踩那一丛丛,一蓬蓬的马兰垛,就像踩在厚楚楚、软茸茸的栽绒毯上,脚心痒酥酥的,心里美滋滋的,全身每个毛孔都舒格坦坦的。舒坦了,便喜欣欣地扯拽一把碧葱葱、硬铮铮的马兰叶,乐悠悠地采摘几朵蓝英英、紫晶晶的马兰花,或躺在绵绵濡濡的泥里,或坐在热乎乎的石块上,开始编织憧憬和梦想;手脚齐上,牙口并用,互商互议,各显其能;不一会,每个人从手腕脚髁上套的是表和链,头上戴的脖子挂的是冠和垛,手上挥舞的鹿、狗、毛戈列(松鼠)……个个嘴和牙染得翠格生生的,手脚指头浸得绿格澄澄的,空气中弥漫着鲜灵灵、甜丝丝、润滋滋、香馥馥的花与草味道。真叫我们从心底感恩大自然,怎就能生出这么个尤物,点缀家乡,做伴童年呢!

其实,马兰草比家乡山野娃更平贱。好田好地它压根没奢望,地头埂畔它也让位给别的花花草草。它只在免子拉屎的乱石滩安身立命,照样长得茂茂盛盛、郁郁葱葱。甚至在人来车往的山间土道上,它也活得滋滋味味、张张扬扬:顽顽强强地扎下深深密密、硬硬铮铮的根,挺挺朗朗地抽出柔柔韧韧、青青苍苍的叶、活活泛泛地绽开精精灵灵、蓝蓝紫紫的花……年轮碾碾压压,脚板踩踩踏踏,风风雨雨加霜霜,月月年年绽新葩。马兰无怀才不遇、担忧埋没的浩叹,也无悲天悯人、自暴自弃的报怨,总是脚踏实地,不屑空谈,活得也真叫个从从容容,自自在在,潇潇洒洒。

由于对马兰的偏爱,离乡几十年,年年看兰花,偶尔买兰花,因不擅养都死了。更多是纸上品兰花。兰花在中国栽植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从功能上指出了兰花对人的重大用途。屈原《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可见其养植的规模。古人养兰蕙,不仅仅是种植活动,更重要的是作为修身养性的过程,增植兰花,过异于培植真士君子的性情和品质。《家语》说:“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甘为澹泊于僻野。以芳香自许,而不求闻达于世。这正是士君子移情兰蕙的原因所在。据说孔子是文人士大夫将兰蕙与君子沟通起来的最早典范。孔子四处奔走,遍访诸候,企图出仕,但是徒劳无功。他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隐谷,忽然看见山涧兰花繁茂,压倒众芳,禁不住喟然长叹:“兰花本来是王者香,没想到今天只好与众草为伍了。”于是下车,摆开琴,边吟边弹,十分伤感自己生不逢时,写下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乐曲《猗兰操》。有人说:“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这也是古人推崇兰的另一内蕴。

市场流行的兰、蕙是花卉中的名品,以清逸芬芳惹人喜爱。它原生于华南山野溪谷间,伴随着风,香闻十里;自从被移植进入城市之后,成了文人雅士的案几清供,诗人画家讴歌不已。《芥子园画谱·兰谱》云:画墨兰自郑所南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然分为二派,“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板桥道人曾把兰和“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加上“千秋不变之人”誉为天下“四美”。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写兰,真心并不在丹青工夫的高低,往往不过是借题抒怀,另有寄托,所谓“四君子画”,创作和欣赏的着眼点多在画外。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兰花是一种带有香味的草本花,古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香”、“香祖”,可见对其所珍重的程度。然而马兰却专门生长在贴近人群生活的地方,且其香平常,也不为人们所珍重,绝少见于丹青。可是马兰在家乡人看来浑身是宝。马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马莲、马蔺,人称死不了。李时珍在《本草纲本》中讲:“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人称物之大者为马也。”马兰叶、花、根均可药用。根茎粗长,可制刷子,洗锅碗不粘油腻,胜过丝胎记瓤子。花蓝紫色,无香自芳,曾有儿童片《马兰花》,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叶子条形,富于韧性,可以用来绑东西。家乡人端午节绑粽子,菜园子绑黄瓜、西红柿蔓子都离不开它;还可以造纸,当年在延安的最困难时期,印刷品基本上用的是马兰纸,马兰为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可低估。由此可见,物不在贵贱,关键在奉献;人若无奉献,不如贱马兰。

无论外面的兰花世界多精彩,也无论家乡的马兰处境多无奈,我心灵深处总是把马兰看作兰花的一种,而且看成是“高原美人”。噢,差点忘了,它还有一个一叫就使人心动的雅号:勿忘我。

菊趣

我最早知菊,是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黄巢的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气魄,那阵势,那震撼力,那吸引力,至今犹在,历久弥强。狂悍豪放的黄巢对菊花的由衷赞美,洋溢字里行间,并寄寓着满腔的同情和痴情的期待。使少不更事的我由对黄巢的崇拜引发了对菊花的向往,到了心真意挚的程度,窃以为与当今各类“迷友”的临界状态难分轩轾。

家乡地土贫瘠,罕有大红大紫的奇花异卉。装扮山洼沟渠的,点缀田埂崖畔的,只是小花小草,却更能勾魂牵魄。特别在深秋季节,冷风凛冽之时,“百卉凋瘁,芳菊如荣”,山菊一花独秀,花虽小却繁茂,香清淡且韵长。山丹丹的火红热烈,山菊花的金碧辉煌酿构成家乡山野中永恒的春秋绝唱。家乡人端午带一枝艾,瑞香阵阵,紫光溢天地;重阳采一束菊,情思悠悠,清气满乾坤。人情物性,相亲相近,钟情造化,趣成天然。野山菊甘于寂寞,远离津亭驿馆,不受人攀折,不沾染泥污,不见蹂于马足车轮。它傲视世俗,敢于斗霜开放,无蜂争蝶闹,无青眼红颜,无烦恼于零落沉埋。呵呵,是金子总要闪光,是花总要开放。再平凡的生命,也要热热烈烈,红红火火、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的活一场。山菊花与家乡人何其相似!山菊花与家乡人通情通性,常常入我清梦,慰平我“乡思曲似九回肠”。

少成若性!离家在外几十年,不仅我爱菊的痴心不改,妻儿也成了性情中人。每年菊月,总要挤时抽空,穿行、驻足于公园与花市。种类繁多,光彩缤纷,美不胜收,常使得我们徜徉,流连复流连;总要请回几盆菊花,相与侍守、共同生活。无奈有菊的时间毕竟有限,于是,翻资料,看画册,聊以弥补失落和遗憾。

菊花是我国的国粹之花,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唐宋后,传于国外,遂成世界名花。据有关资料讲,它已有1000属,25000种。可谓洋洋大观矣。诗人画家喜其傲霜耐寒,有色有香,引入诗篇画幅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从东晋“菊痴”陶渊明一唱东篱之后,文人墨客对于菊花的感情经久不衰,愈演愈盛。

古人把菊作为花中“四君子”(兰梅竹菊)之一,认为菊花有比德、药用和观赏三大功用。它不愿与众芳争春,耐寒高洁,倔强地在无花季节开放;安于寂寞,不慕荣华,一身钢铁骨,满腔浩然气。陶潜家有菊圃,在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进入“欲辨已忘言”的空灵虚静的境界;苏轼“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在菊花身上感悟到了那种清洁的精神;对于绘画题材极为挑剔的郑燮,画起菊来,却不吝笔墨。晋代成公绥说菊花“绿叶黄花,菲菲郁郁,芳逾兰蕙,茂过松竹”,把菊花的地位抬得高于兰、松、竹。在不知不觉中,菊花由比德的对象转化为士君子人格美的标志。

菊花是可以食用和药用的,把野花野草用为食物和药的,唯有中国人。这也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学,孕育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屈灵均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而苏东坡则“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中国人两千年前就已发现了菊花治疗风湿、头痛的药用功能。我国最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说,菊花“主治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李时珍《本草纲目》进一步指出它还有“治痛疗毒”的作用。这些为菊花在民间赢得了“延寿花”的美称。

菊花对古人的第三项重大功能是观赏。“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虽说群山旷野,庭前篱舍,时时处处都可以成为观赏的场所和契机,但重阳节与菊花关系更为密切。古人在重阳佳节,主要活动有三:登高、饮酒、赏菊。重阳日登高,是为了祛除病疾和不祥,往往伴随着欢快的饮酒和赏菊。据《西京杂记》载,重阳日这天所饮的酒,必须是菊花酒,而且以上年重阳前所酿造的为最好。登高,饮酒,赏菊,赋诗,古人也真会活人吆。

古人不担把菊花进入“花中四君子”的行列,而且常常与“岁寒三友”中的松竹并驾齐驱,被称为“松菊”、“竹菊”。他们还认为菊有“五美”,即“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厚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可见古菊大都是黄菊,文人笔下常以黄、金指代菊花。白菊花在晋代才出现,据说是陶渊明亲手培育出来的。紫菊花到唐中叶才有记载,萧颖士有“紫英黄萼,照耀丹墀”的诗句。宋代以后,才繁衍出如今这些花色各异、千姿百态的菊花,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莫言满眼无知己,耐久黄花是故人”。人类与黄花相识,乃千古奇缘;能岁岁赏菊,是人生至乐。我在感叹造化、敬畏大自然、感恩历代育花人的同时,“丹心此何有”,“遥怜故乡菊。”更想念我那家乡的山野,那一泓秋水,一勾弯月,一缕清风,一丛野山菊……

猜你喜欢

马兰兰花菊花
堡中堡
菊花赞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兰花
我帮爷爷放绵羊
兰花鉴赏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