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冲动·吴志泉
2006-04-29
冲动本被认为是青年人的专利,但不少民营企业家们却往往在顺风顺水时免不了冲动,更可怕的是,这些冲动被各种理想主义掩饰下出现了错位与虚幻。民营企业应该在冲动时自己实现“休克疗法”,然而,自己监督自己是许多人做不到。看看吴志泉令人惋惜的故事,也许失意不该为冲动“埋单”。吴志泉在创业之初充满了激情与梦想,然而,一旦梦想的冲动出现错位,就会在激情燃烧之下出现冲动的失误。
2004年4月13日,湖南省临澧县人民法院下达民事裁定书,对湖南鑫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还债清算组提交的债权人资格及债权额予以确认:确认中国农业银行临澧县支行等123家债权单位和个人符合债权人资格,其所代表的债权总额为44028万元。2003年12月,鑫高公司已经以2430万元拍卖给了广东新会德华尼龙切片有限公司,太平村当家企业最终以破产告终。
吴志泉把自己比作一次次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的前面永远是山”。上市便是吴志泉和他的继任者心中的“山”。然而上市冲动最终让噩梦降临。
1984年春节,时任杉板乡乡长的吴志泉与村民围坐火塘烤火。听到村民谈起村里年人均收只有区区205元,渴望致富却找不到带头人,吴志泉若有所思,夜里辗转难眠。不久,他向组织递交了一份题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辞职信,毅然要求辞去乡长职务,吴志泉带领村民创办了太平村第一家企业——脱水菜厂,当年便实现产值37万元,获纯利6.7万元,并替村民上缴了2.8万元的提留款。
随后,太平村开始“上台阶”:1986年起,太平村先后建起了太平饲料厂、太平甲鱼食品罐头厂,同时,配套了生猪、肉鸡、甲鱼养殖基地,率先创立了“龙头联基地、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机制。“太平”随之成为一块品牌声名远播,产品远销当时的苏联和欧美。从一片低附加值的脱水菜到一件高科技的防弹衣;从一座土法上马的榨油厂到10多家现代化企业的“太平航母”;从不足一万元的家当到7个多亿资产的“蛋糕”,人均收入超过8000多元,人均缴纳税收近万元,上交利税达到3000多万元,“湖南第一村”的称号一时沸扬。吴志泉和太平村一起成为创富明星,创业故事被编成报告文学,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标兵人物。
然而上市冲动开始冲击着创业者的思想。从1998年9月至2002年9月,整整4年时间,鑫高公司都在为上市努力,并在此之前已经作了长期的铺垫。
1992年6月,成立了鑫高公司的前身湖南中太化纤制品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将公司改制为湖南中太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4月更名为鑫高公司,并成立了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和一批化纤行业专家组成的科研所。2001年3月又控股组建了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以高强聚乙烯纤维为原料的下游产品,相继开发出缆绳、防弹衣、防切割手套等军、民用系列产品。
“鑫高公司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概念。”知情人士分析,对渴望上市的企业来说,科技无疑是当时非常时髦的概念,“但是,恰恰是急欲上市让问题暴露出来,加速了太平集团走向困境。”
为了加紧上市,太平集团举债的额度和速度也开始加大加快。1997年,太平集团通过向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信贷机构借款,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从上海以3300万元购得4条生产线,建起了前纺车间,同时,还贷款从德国引进10台高速加弹机,生产普通涤纶弹丝,并以美元购买,每台折合人民币700万元。“清算报告”称,鑫高公司历年来需要偿还的利息达1.2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利息贷款。
据了解,从2002年起,银行在预感到整个太平集团的债务危机后,纷纷开始撤出,并停止资金注入。太平集团上市的这座“山”终于没有能够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