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科学”的蝴蝶效应
2006-04-29龚明俊
龚明俊
科技越来越发达,似是而非的“科学”也在发展,它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一些被称为迷信的东西“复活”,尽管人们的思维已经有一定的识别力,但依然会落入错误的判断陷阱中。
据《今日早报》报道,一场主题为“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区学院教育讲座在杭州某小区举行,主讲人夏博士提到一套“皮纹检测”系统,称只要分析10个手指的指纹,就能测出孩子的先天智能,并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参考建议。
这个检测系统还没有充分的科学论证,但不得不承认应用之后的情形:一旦检测出结果,家长和孩子便会有权威的暗示心理。“皮纹检测”疑似古老的“看手相”,两者属于同一种思维模式,即人的成长与先天的资质密切相关,进而导出一个结论:后天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先天基础上,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孩子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的鲜活事例:盲人可以成为展现色彩缤纷生活的著名作家;耳朵不好使的人也能创作出动人心魄的交响乐;被老师怒斥为弱智的人却成了世界级的发明大家。有人天资缺陷但取得巨大成功,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倒是诸多“天资聪慧”者多成了凡人,一生碌碌无为。这些都表明:所谓的先天资质固然必要,但根本的还是后天的努力,有时后天的努力甚至可以消除天生缺陷。
回过头再看“皮纹检测”的“神奇”功能。如果按照检测结果和指示方向培养孩子,家长们很可能会无视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动向,比如孩子的兴趣、志向、意志力等,为孩子的成长设计很多“发展蓝图”。这种违背孩子意愿的“成长规划图”肯定会招致孩子的不满,继而会与父母发生冲突,而冲突不断升级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这就是一种教育的蝴蝶效应,而它们的起点正是“皮纹检测”之类的先天决定论。
古代的某些东西未必没有科学道理,用现代科技开掘先人的智慧也很必要,但科学的真理性是有条件的,当有限的真理性被放大成无限,被扩展为“必然”的前提,并且产生恶性循环式的“蝴蝶效应”时,这种“科学”就很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关于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