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员
2006-04-28章琦李华章
章 琦 李华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秦振华与张家港市一起名震中华。
他从村的党支部书记做起,一直做到张家港市的市委书记。
他倾其一生心力,与张家港市80多万人民一起倡导了张家港精神,创造了张家港速度,书写了张家港奇迹。
有诗云:“民意闲谈时,政声人去后。”
秦振华从市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已经8年。我们正是在8年后的今天,在全党上下全面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时刻,走进了张家港市,走近了秦振华。
通过采访,我们不得不由衷钦佩秦振华,他确实是一个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导干部,他还是当年的秦振华。
在任上,他用“张家港精神”振兴了张家港市
张家港原名沙洲县,是苏州地区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县,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六七十年代,这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沿江一片芦苇滩,被称为苏州地区的“西伯利亚”、“苏南的北大荒”。当时的沙洲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杨舍镇,全年工业产值不到500万元,在苏州地区乡镇中排名倒数第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秦振华担任了杨舍镇的党委书记,他意识到,是放开手脚发展经济的时候了,他倡导了“团结拼搏,敢于争先”的“振华精神”,率领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艰苦创业,打破传统农业经济束缚,抛弃小农意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改变了杨舍镇的落后面貌,工农业产值超亿元,一跃成为苏州市“南学盛泽,北学杨舍”的明星乡镇。
1991年底,苏州市委和江苏省委慧眼识英雄,他们经过考察后一致认为,只有起用秦振华才最有可能改变张家港市的落后面貌。时年秦振华已56岁,况且他又没有过硬的文凭。提拔使用秦振华确实需要慧眼和魄力啊!
秦振华走马上任,适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他凭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又一次意识到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经到来,一定要抓住机遇,抢先发展。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源于实践的“振华精神”提升完善为“张家港精神”,并高度概括为16个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秦振华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市干部会议上就公开作了宣示,提出了“张家港精神”。这以后,他身体力行,逢会必讲,逢汇报必谈,用“张家港精神”指导全市工作,调动一切宣传手段,使张家港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铭刻到了干部群众的心坎上,贯彻落实到了干部群众的行动中。
秦振华顶住巨大压力,不顾多种流言蜚语,一门心思艰苦创业搞发展。他用最易懂的语言,道出了深奥的哲学道理,他说:“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没有外向度,就没有知名度。以发展论英雄,凭贡献坐位置。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市场经济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无功就是过。”还提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响亮提出“三超一争”的口号,提出工业、外贸、城市建设争先进,各项工作争一流的奋斗目标。秦振华以战略家的思维方式,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在张家港这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他第一个创建了全国县级市长江内河港口码头;
他第一个创立了全国县级市的保税区;
他第一个争到了全国县级市的外贸进出口权;
他第一个喊出了要让张家港白天象新加坡,晚上象小香港;
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条步行街;
他第一个总结推出了张家港的用人经验——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处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被江泽民同志肯定完善后予以全国推广;
他第一个在全国喊出了要让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
他一个声音喊到底,使张家港市在他任期内一跃成为全国首家卫生城市,首家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1995年,张家港市在秦振华的一手带领下成为全省、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当年5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港市并欣然挥毫提写“张家港精神”的16个大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江泽民同志紧握着秦振华的手,亲切地拍着他的手背说:“这些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说是说不出来的。”此时此刻,素以刚强著称的秦振华眼眶有些湿润了。从此,张家港精神传遍全国,张家港市声名远播。
在秦振华的一手带领下,张家港市利用高科技高新技术改造成功2000多家现代化企业,张家港市出现了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群落,他们奇迹般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威震国内各行各业,有的已成为行业老大,被经济学界称为“张家港现象”。这些企业已成为张家港、江苏乃至中国经济的顶梁柱。
十年间,张家港市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GDP达到576亿元;财政收入85.04亿元;国、地两税71.56亿元,列全省第一;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30.85亿元,实现利税100.21亿元,利润60.09亿元;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张家港去年上缴国库存收入达168亿元,在全国各县(市)中位居第一。
十年间,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走在张家港宽阔整洁的马路上,挂私家车牌照的各种高档轿车不时跃入眼帘。来自当地车管部门的统计显示,2004年张家港新上牌汽车10000辆,其中私家车就超过了8000辆。在张家港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平均100辆中就有80辆是私家车。可以说,张家港已率先进入了“轿车时代”。
秦振华在任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演绎了精神变物质的哲学命题,创造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成功经验,中央、省、市各级党组织和张家港市86万人民都一致认为秦振华是一个堪称为一代风范的市委书记,杰出的共产党员。
离任后,他用张家港精神“扶贫”华夏
1998年,62岁的秦振华离开了市委书记的领导岗位。离任后的老秦完全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然而,老秦却比当书记时还要忙。
秦振华有其独特的想法,也有其独特的活法。他说:张家港市的辉煌,是张家港市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我给大家留下的惟一宝贵财富就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张家港精神”。有人误认为精神只能当口号喊喊而已,我和张家港人民是用心血和汗水去实践、去拼搏、去凝聚的。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市创造奇迹的力量之源,希望所在、成功之本。张家港城市繁荣了,人民富裕了,但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脱贫,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于是这位当年叱咤风云、奔驰疆场的战神,依然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他应邀到各地做报告,传播“张家港精神”,开启人们的心智。正在这个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同志到张家港视察,他点名接见了秦振华。李鹏同志高度评价了他用做报告传播张家港精神的做法,他对秦振华说:你身体还很好,可以为党多做点事,中央十分关心西部的开发,希望你到西部去传播张家港精神,一定会很有作用的。秦振华连连点头称是,他立即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投向了最需要张家港精神的地区。
在边陲新疆,秦振华同志多次鼓动澳洋集团沈学如总裁到新疆投资,充分利用新疆的棉花、丰富的电力,依托澳洋的科技,发展一流的纺织企业。沈学如总裁果断出击,与新疆玛纳斯县合资创办了玛纳斯澳洋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粘胶短纤和浆粕,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到2004年底,二期工程已投入6亿多元,当年投产后销售将突破20亿元,三期准备再投入6亿元,工程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粘胶短纤生产基地。
有一次,他去西宁,由于高原反应,他坚持作了3小时的报告后已是十分疲惫,近乎昏厥。当地奉上“报告费”,秦振华坚决推辞。事后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宣传的是讲奉献的张家港精神,怎么能要钱。2002年7月,他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伊犁州、喀什地区考察,驱车数千公里,硬是撑着作了3场报告,累得在车上睡着了。
秦振华就是这样如此乐此不疲地忘我工作,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西部人民的一片深情撒向贫瘠的西部……
几年来,秦振华除了西藏自治区,祖国西部的其余11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他深深感到,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国家的开发政策,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寻求发展提供了机遇,东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因而,他在“作报告”的同时,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张家港举办了西部干部培训班,五期学员达300多人;二是积极将东部企业引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
最近,他正在研读贵州毕节地区所属大方县的材料,这儿是全国的贫困山区,也是胡锦涛同志当年任贵州省委书记时报国务院批准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大方县委、县政府已邀请秦振华去做报告,一场转变观念、摆脱贫困的攻坚战即将打响。秦振华能否再创一个奇迹呢?
到2005年8月,秦振华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已达132场,他传播的是同党的改革开放、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的意义熔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的历史进步中。有人说,如果秦振华同志每场报告都收取正常的讲课费,那么他早已成为百万富翁,足足可以买回一栋高档别墅了,但他从来都是分文不取,来去乘坐的飞机、火车都是买的普通舱。他用他的高尚情操、模范的行动实践着张家港精神,为张家港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光彩,他的心中不仅装着张家港人民,也装着中华民族啊!
当江苏省委作出了苏南支持苏北发展、南北帮扶挂钩的战略决策以后,秦振华认为,帮扶挂钩工作既是现任领导的工作职责,也是退下来的老同志共同的责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经验,更有责任帮助做好这一工作。自2002年以来,他十多次亲自到苏北的宿迁、淮安、盐城、宿豫、高邮、楚州区、兴化市、丰县等地搞调研,全方位展开帮扶工作。
他亲自为苏北干部做了十二场报告,帮助那里的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赶超的雄心壮志。
开始,有些干部想不通,认为张家港还没有到达资本输出的发达阶段,自身的招商引资任务很艰巨,肥水不应外流。
对此,秦振华认真钻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对党的十六大报告读了不知多少遍,上面划上了许多加重符号,认识到苏南经济的快速崛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显现突出,国际上的先进制造业已快速向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挺进,此时如果不抓紧工业结构调整,把一些传统的产业加快转移出去,实行腾笼换鸟,充分利用苏北沿江经济发展的优势,就会失去苏南加快向高科技发展的机遇,于是他逐个会见张家港市的一些企业家,向他们讲加快向苏北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他的宣传鼓动下,有头脑、有发展眼光的张家港市的企业家马上行动起来,他们跟随秦正华浩浩荡荡来到宿迁等城市进行实质性的考察。2002年这年的夏天,就有17家企业到宿迁市落户。长江润发集团的董事长郁全和,带了全套班子人马到宿迁安营扎寨,在精心论证后,一次签约,有六家企业的八个项目在宿迁开工兴建,总投资超过五亿人民币,达产后年销售可达20亿元。宿迁市在城西专门划出1551亩土地,开辟建设了一个张家港工业园,现在宿迁张家港工业园各个项目都已建成投产,蔚为壮观,一派兴旺景象。到2004年底,张家港市已在苏北竣工投产的企业27家,总投资超过了19.55亿元,解决了近2万多个劳动力就业。江苏省委充分肯定秦振华对苏北挂钩帮扶工作的辉煌业绩,专门增补秦振华为江苏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秦振华先后被中西部、苏北地区17个地(市)、县(市)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顾问,这些县市在中组部和各省市的组织安排下,分期分批派干部来张家港培训,秦振华每期培训都去亲自讲课,面对面回答这些干部提出的各种问题,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这些干部都非常珍惜来苏南张家港培训,称之为“留苏”学习。
大家说,他是一个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员
秦振华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已为党奋斗了51年。他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年轻时他是个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中年时他是个优秀的镇党委书记,接近退休年龄时,他又挑起了振兴张家港市的重担。秦振华是“张家港精神”的创始人,更是“张家港精神”率先示范的实践者。他的工作热情如夏天般的火热,他的创业敬业精神,如喷发的熔岩、呼啸的海浪。他勤奋、执着如同拓荒牛的身影,在田头、车间、码头、学校、工地,在基层群众中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记录了他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由于人民的信任,党员的拥护,秦振华连续当选为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荣获了“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中国改革功勋”等10多项全国先进荣誉称号。
1996年10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亲临张家港市视察,他在考察以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张家港市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经验可贵,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张家港之所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张家港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决、全面、正确,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与张家港的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张家港干部群众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尤其发扬了张家港精神。三是张家港市各级领导能够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给广大群众带了好头,做出了样子。”这是对张家港精神的最好总结,也是对秦振华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了张家港后,深有感慨地说:“如果全国有十分之一的县象张家港一样,我们的国家就更繁荣了。”
近年来,秦振华五赴新疆,促成了张家港市企业在新疆投巨资办新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三次亲切会见秦振华,并专门安排时间与秦振华率领的张家港市企业家们座谈。王乐泉深情地说:“秦振华同志退休后来新疆传播张家港精神,这很了不起。如果全国都搞成张家港那样,看谁还敢小看我们中国人。秦振华同志身上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我们要很好学习。”
原苏州市委书记王珉到吉林任省长后,公开提出吉林省要学习张家港精神,专门邀请秦振华去吉林省作报告,让全省县以上干部共1500多人都来听取秦振华的报告,各家媒体强力报道,引起震撼。临别时,王珉省长紧握秦振华的手:“谢谢您,您的报告点燃了吉林干部心中的一团火,振兴吉林大有希望啊!”
在张家港我们曾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一次是干部座谈会,一次是企业家座谈会,与会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致深情地赞扬秦振华,他们说,没有秦书记就没有张家港精神;没有秦书记,也就没有张家港如此兴旺发达的今天。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老先生在八十五岁时,曾为秦振华题诗一首:昔日荒凉人稀一沙洲,今朝路阔港深耸高楼,乡镇富埒市,企业起家十有九,人人称道秦大哥。感君改革开放敢当头,为赏小香港,无车市里夜半伴我漫步游。多情如亲土,张家港水浓似酒,劝君痛饮不须忧,为民立功名永留,滚滚长江水,到此也要折腰才东流。费老的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这是人民对秦振华的最高奖赏,更是人民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