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大学:“十五”科技工作新跨越

2006-04-27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年3期
关键词:镇江市全校江苏

江苏大学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十·五”期间,正值江苏大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学校明确提出要把江苏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开放式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该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团队精神,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加快优势学科的特色创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强校工程,学校科技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得到明显增强。

纵向科研取得突破

2002~2005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4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8679万元。2005年科研总经费达1.17亿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國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基础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5项,部省级项目300多项,科研经费2600多万元。同时,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一批国家应用类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拓宽,层次有了新的提高。

科技成果成绩突出

2002~2005年该校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效显著。全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73项,70项成果获部省级奖,全校共申请专利278件,其中发明专利166件,已授权专利121件;2003年学校跻身中国科技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之列,专利申请量列全国高校第44位;2005年专利申请量在江苏省内高校名列前茅,达122项,其中发明专利达99项,占镇江市总发明专利的50%以上,获“镇江市知识产权先进集体”称号。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学校依靠优势学科、传统特色学科,加快科研基地建设,新增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和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科研基地的快速建设,不仅为加快提升该校科技创新能力、催生科技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该校重点学科建设和新增学位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创新明显增强

江苏大学组建以来,学校解放思想、调整政策,将管理创新的着眼点放在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上。2002年,学校调整了对科研工作的政策导向,向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倾斜,科研业绩贡献激励机制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与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全校科研工作氛围明显增强。2003年,学校审时度势,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工程,努力探索校院两级管理的新途径。四年来,学校通过设立各类科研基金、人才基金、科研项目配套基金和奖励政策的实施,使科技创新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服务社会能力有所提升

2002~2005年全校技术合同总额超过3亿元,技术交易额达到2.28亿元。2005年,该校以“十百千”工程为载体,开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与镇江市十家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了紧密型重点产学研基地,与近百家企业共建了科技协作联合体,形成了“科研项目→形成成果(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逐步构建了该校科技服务社会的网络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2005年,学校获得“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和“镇江市科技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该校通过有效加强科技工作机制创新,有效加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对外合作,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和方向学术带头人正初显端倪,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全校的努力下正在逐步形成。

展望未来,江苏大学正紧紧围绕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前沿热点问题,结合江苏地方经济与行业需求,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潜能和活力,实现江苏大学科技事业的新跨越。

猜你喜欢

镇江市全校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吃虾记
艺林雅苑
基于开设全校《法国时尚文化》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开会
图说江苏制造
周仕达(山西文科状元):从全校200名上升到全省第一
寻临界 破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