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文化的“历史”
2006-03-03刘香梅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文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文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创作是创作者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文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文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者”。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文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文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文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文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文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着作家自己心中的“文化史”,解读着文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文化的“历史”的。
一、文化的反思与反思的文化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大规模地涉足历史文化领域,涉足历史的后花园,他力图在历史文化的故纸堆里、通过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大气的有史学力度的散文路径。他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有文化的气息,读他的散文如在饮文化“套餐”。他对文化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在反思中构建他心中的文化。散文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而把散文冠之以文化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楼肇明先生曾把散文概括为三性“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作家的人格主体性,审美领域中的普及性和先驱性”。散文是文化的载体,又在文化之中,文字创造和文学创造首先是文化,文化是散文的本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创造了人,人总是生存在文化的累积绵延之中,文化的原创性、累积性、绵延性又是文化反思的对象和再度创造的前提条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正是以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以文化为底蕴,抒写着“文化史”,而创造出了有份量的散文。
首先我们来看他的散文出现的文化背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现在80年代末期商品经济勃兴下物欲横流、道德失范和理想失落的时期。与社会转型期的喧嚣相伴,苍茫的文化乡愁之中人们追寻着精神家园,再建价值体系,重树人格风范等超越形而下的层面的精神愿望和诉求也就格外强烈和执著。这种追求和超越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转轨的冲撞和激荡的背景下,旧有文化体系的吸收接纳新的文化素质和文明因子。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屏障的新质文化。不愿放弃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文知识分子自觉的契入这一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主题,选择一定的角度,参与当下的文化建设。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和灵性的作家。他为散文创作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沉的文化感。
其次,他对“文化史”抒写不仅仅表现在博古通今,学识深广的基础上对奇异,精巧的文化现象浸透着怀旧情绪和闲适格调的欣赏把玩,他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在博大文化视野和强健的文化精神下,瞩目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和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对中东南亚伊斯兰文化以及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的探寻与审视,其胸怀的宽广和视域的开阔是很突出的,对文化及文化人人格的反思审视也是很独特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他将自家真实敞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与人呼吸相通。在对文化及文化人的人格反思中抒写着作家心中的“文化史”。文化绵延了几千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多么厚重的文化感。
文化的反思在余秋雨的笔下是很沉重的,在《文化苦旅》中,作家游历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以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心背负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创伤感在文化的苦海中航行,寻找着文化发展之路,寻找着文化人人格发展之路。文化积淀的是精英的文化,而已逝的文化就如废墟一般,“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的,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作者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蕴,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感叹;面对着敦煌,目睹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也让我们明白中国文化曾经遭受过一场大劫难,它是一个民族的损失,也只有整个民族才能将所有的悲哀与屈辱沉沉地压在心底,并努力去寻回失落的文化;而感受着历史的文化的苦难与强悍,警醒到“我们是飞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入质性和情感,体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贴近历史文化的生命,审视反思着中华文明。
山川风物,古迹遗址,留下了文人的足迹,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正如作家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是,总是古代文化和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中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喟叹”。作者在山山水水之中追寻古人足迹,发掘古文化的积淀。从《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等篇章中反思着古黄河文化的盛衰。黄河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曾哺育了中华民族精深的文化,而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凝聚于敦煌的莫高窟,如今的敦煌成了一片沙漠,更可恨的是研究敦煌古文化却还要从外国博物馆购买文献,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多大的文化悲哀呀。而《风雨天一阁》、《千年庭院》等篇则是直接从文化的延续、继承这个角度来反思的。文化创作了,作为文化的主体的文化人应该如何去保存那厚厚的文化积淀,文化精英又将如何去继承发扬呢,文化仅仅是文化人的责任吗?作家在一串串的追问中反思。《十万进士》、《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等篇更是对文化人的人格进行了深深思索、探寻。像《柳侯祠》中的柳宗元是一个被贬的文人,仕途的不如意,完成了他文化上的构建、人格上构建,在文学史上有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华夏文学史上又一次凝聚出高峰性建构。我们在感叹他命运时就会反思“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会有生命的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这是多么的哀伤呀!《苏东坡突围》中的苏东坡也进行了一次
文化人格的重建,黄州成全了东坡,东坡也成全了黄州,他在那里变得成熟,完成了精神上的突围与飞越。“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追寻东坡先生所走的精神文化之路,我们能得到启发。《十万进士》、《流放者的土地》则写出了科举文化下的文化人心态,描述了那一批批文化人的人格,让人怜惜,发人深思。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一篇中作者写了几个文人,从李喁到王国维,他们相隔了那么久远,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人的人格韧性却惊人地相似。赳赳武夫与柔弱文人相比,往往是后者更具韧性。康熙对汉文化的热衷,对黄宗羲等大学者的尊重与宽容,一方面表现出统治者的大略,另一方面也是文人对一种文化的执著使他肃然起敬。到清末,王国维先生竟为其所崇尚的文化而死。可见文人已将文化变成了一种生命,并用生命来拥抱文化,这不得不让人慨叹“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就是中国文化文人的文化人格,我们在反思他们时又将怎样构建新时代文化的文化人格呢?
余秋雨先生不仅仅抒写着中国的古“文化史”,他还把视野投向中东、南亚、欧洲,完成对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入探寻,在东西文化中进行对照、反思。我们知道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与古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历经历史的沧桑,历史逝去了,文明覆没了,人类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一切呢?在《千年一叹》中,正如歌词中所说:“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文化的喜怒忧伤,轻轻拂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的神话故事,埃及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塞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地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感叹着这一历史文明的消落沦陷,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这一系列的国家历史中走过,让我们在哀伤中体会那种文明丧失的苦痛。一路上的古文明遗址,很多处变成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途经很多地方很多路段竟是战壕密布,盗匪出没。曾经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滋润了几千年的沃土,如今却已变成荒原,人们的恐惧已为震惊所掩盖。人类文明的历史崩塌得如此凄凉,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在哭泣。中东这些辉煌的历史文化,辉煌的文明哪去了呀?为何消失得如此快呀,作者在这里进行了文化的叩问“文化在战争中沦陷,战争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例如巴比伦文明一直裹卷着十倍与自身的残暴,其中有一则材料是这样的“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我推毁了埃及全境。我在那里的土壤里撒上了盐和荆棘的种子,然后把男女老幼和牲畜全部带走,于是那里转眼间没有了人声欢笑,只有野兽和荒草。带走的人少数为奴,多数被杀,但我觉得最恐怖的举动,还是在土地上撒盐和荆棘的种子,这是阻止文明的再现”。可见文明是极易破碎的,文明在凶残的侵略性斗争中并不是每次都获胜。文明在消失,在愚昧、陋俗中消失,在贪婪的欲望中沦陷。面对着中东的历史与现实,秋雨先生《千年一叹》又引领我们面对现实。几千年来的中国文明,随着历史的步履蹒跚,经过多年的磨难,但最终顽强地走过来了,保存了世上唯一的古文明,延续着文化的历史,但我们更要看到没有人会去注视你辉煌的过去,我们应丛历史走向现实,面对未来。
在《行者无疆》中,作者的视线锁定的是欧洲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对欧洲文化的解读。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从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其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莫扎特,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文化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巴黎盛母院,希隆大教堂让你去感受兴衰之叹,在这里作者带着一种文化人的情怀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欧洲的文明是值得借鉴的,在历史与现实的反观中,现代的中国应该做点什么呢?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文化及文化人人格的反思中抒写作家心中“文化史”,他的落脚点却放在了“文化人格的追寻,文化的发展走向上”,对中国古文化进行一番梳理与反思,对南亚中东,欧洲文化进行了一番审视与对比。在反思文化中构建着作家心中的文化。
二、作家的情感与情感的作家
秋雨先生的散文虽然是在抒写他心中的“文化史”,但这是他个性化的抒写,是他个人对文化的一种独特的重新解读,带有作家很强的主观色彩。作家带着他的情感在抒写:在感叹文化的逝去,在追寻古文化遗迹,在探索历史与文化的轨迹。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作家的身影,随处可听作家的心声。作者不是在历史文化的故纸堆里寻找材料,组织材料,而是用脚板去量历史的长度,亲自去文化废墟中体味,去追寻古人的足迹。感悟山水情怀,倾注作家自己的情感。记得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散文的精粹在于真情二字”,这一语道破了散文的为文之道。因为凡优秀的散文除了它的选材新颖,角度独特以及艺术表现的卓越等外,恐怕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作者的那种真挚性灵的袒露,丰富真情的倾吐,而这一点是散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秋雨的散文始终流动着一种真情,按王国维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有我之境”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观察体悟文化,一切皆着上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文化中深思,抒写自己心中对现实,对人生,对文化的思辩。作家追寻与发掘着古文化,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既寄托自己的情怀,又给读者以启迪。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沉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憾,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步,江南小巷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段横中闪现出他的身影。
秋雨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历史文化的兴衰,又有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抱愧山西》考察山西晋商文化历史的兴衰,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深入揭示出山西独有的民俗风情与历史沿革,独特地理环境对晋商历史的催生作用。同时又写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人格光彩。在《十万进士》中更可见作者的睿智与思想的火花,把中国特有的进士人格与他们的思想分析得很透彻,并且给与他们特有的怜惜。在《苏东坡突围》中关注的是一位文化大师的命运,写东坡流放的过程,写他由此而获得了精神上
的突围,展示了大师的气魄,也显示了作家的气魄。《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市》这都是很有分量的大作。在这里作家思想的活跃,把诗歌的激情与历史文化的沉思,哲学地概括升华为一种统一。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想反差之强烈,歌颂与批判,赞美与追怀,给予理性的概括。情感的渲染,文化的沉吟与个体生命的经验纷至沓来,跌宕起伏,构成一种磅礴的大气。作者的主体性显现得淋漓尽致,把读者也带入一个高远,深邃,充满智慧的世界。追随作家的足迹,他又把我们从遥远的中国古历史带入了中东、欧洲。作者在《千年一叹》的自序中所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的是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中东的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墟,幢幢黑影,闪闪目光”。日记本来就是对自己心灵的记录,心灵的感悟,充分突出主体性的一种文体,表达作者的观点。例如在《闲散第一》这篇文章中,作者在纳夫里海亚这座海滨小城体味着希腊历史文明的单纯明晰,“希腊的悲剧训练了人们崇高的痛苦意识,而他的理性精神又使这些痛苦变得单纯而明晰。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即使痛苦也往往比较具体,即使激烈也缺少力度,这些城堡虽然给祖先带来了痛苦,现在既然狰狞不再,那就让它成为景观,不拆不修,不捧不贬,不惊不咋,也不借着他们说多少历史,道多少沧桑,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托”。作家从希腊痛苦的文化中读出了闲散。在踏访欧洲的文明时,作家更是把西方文明与中国的文明进行对照、比较,用他的情感去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心灵共鸣。
总之,秋雨的散文就是这样,无论是他笔下寄情山水,还是遣兴古迹名胜,无论是写人,写一个族群,还是写城市,写一方一土山水风情,他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带着自己的影子,从社会、人生的广度,历史的沧桑的高度,去思,去写,去想,去诉。在这里,他不避自己个性,爱之则爱,憎之则憎,厌之则厌,喜之则喜,尽兴抒怀。尽显他的主观情绪,主体突显。所以人们读秋雨的散文,首先受到强烈感染的,绝不仅仅是他的作品中那些智者的见解,奇警的比喻,知人论世的评价和幽默,风趣的谈吐,更多的是作者那种真情的流露,读他的文字就如读他的心灵一样,不俗不媚,深至博大。令人感动,这里不妨再摘引若干文字:
若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呢?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道士塔》
于是,童年的岁月便是无穷无尽的对山的遐想。跨山有一条隐隐约约的路,常见农夫挑着柴担在那里蠕动。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庙宇、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个一个童年。我只是记住了山脊的每一个起伏。如果让我闭上眼睛,随意画一条曲线,画出的可能是这条山脊的起伏线。这对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线。
《老屋窗口》
读这样的文字,读者怎能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者鲜活、丰富而真实的性情抒写,可以说是秋雨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散文颇得“人缘”和知音的重要原因。
余秋雨的散文给了文化一个全新的诠释,抒写了他心中的“文化史”。在历史的穿行与人生感悟中,在慵散与平凡的生活情景中营造出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在历史文化中读出现实生活的意义,读出现代文化的韵味,在文化中反思,它的散文没有诗歌的极端和尖锐,没有绝对的精神强度和感情激烈,但都充满在散文文化中的心灵的私语的机趣,而且有着秋天的辽阔和宁静。
(刘香梅,湖南新化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