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主旨探研
2006-03-03罗艳红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这首诗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五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其主旨的探析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
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山水特点与社会的隐忧微愁的关联;其二是与作者当时身处长安(或说离开长安以前)的心绪不一致,此时身居长安,过着声色犬马生活的李白何以会陡然间想起古老蜀道,并生发出对社会深深的忧虑之情呢?
可见这首诗并非是一首着力描绘山川美景的诗,而是一首曲尽其意的诗。即: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的一首诗。清人沈德潜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重吟这首诗,我们不难在变幻莫测的想象和明丽的意象中捕捉住作者情感的脉胳。
本文开篇发出感叹,这“噫吁戏”三字连用,充满了惊喜,感叹与艳羡之情,抑制不住自己对蜀道(其实是仕道)的向往之情。而联系自身的际遇,又感到难以企及而又无限感伤,因而悲从中来,发出了“难以上青天”的悠悠叹息!
接着作者极力陈述仕道对人诱惑的原因。“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表面写蜀地的历史悠久,和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实则写仕道的悠久以及难以攀缘的仕道等级限度。“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运用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正是要表明仕道高位的尊严与来之不易。正是因为这份庄严凝重,令无数的有抱负的士子们冲破重重阻碍,实现高远之志。即使山高水险也阻碍不了追逐者前进的步伐。作者在此直写高山,而且衬以“回川”之险,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作者在此极写“蜀道”难行,实则在渲染“仕道”的难走。“黄鹤”与“猿猴”暗指那些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佼佼者,可见竞争的激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当他走上这条仕途之路后,才切身地感受到这条路途的曲折与盘旋。紧接着作者又用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经过了奋力拼搏,终于在惊惧与不安中登上了目的地,到达了理想的境界,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绪,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作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这一组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登上仕途之后的孤寂、失落与凄冷感受,让人想见官场中人情冷漠。由此,作者再一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凄厉慨叹。如果说第一次慨叹是充满了惊异与向往的话,那么此时的叹息则是经受淡漠与孤寂后的失望。在这里作者又极尽铺陈之能事,用形象的描述来写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连峰去天不盈尺”,写出了自己此时位职的高高在上,“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自身“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处境,紧接着,作者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旨在展示官场上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情景,以及令人无法应酬的惊心动魄的心理状态。于是,作者自然发出了“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对以前自己追求仕道目标的彻底失望与彻底否定。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官场中黑暗内幕的揭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极写了帝王的无上尊严与权威,用“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来表达朝中“无人莫做官”的无奈,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来展示自己在官场中的危险处境以及官场上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腐朽……于是作者幡然醒悟,发出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叹息,在经历了一场场非难挫折之后,在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腐朽之后,在洞悉了官场的风云变幻之后,李白的心志受到了一场洗礼,他对仕途的情感也由最初的热衷向往转为失望愤懑,最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咨嗟”中含有辛酸、无奈、绝望等较为复杂的情感因子,作者的情感曲线达到了最低点。
纵观全篇,作者的情感是从激昂澎湃走向静寂无声,而对仕途的认识却随着情感旋律的降调反而更清晰。作者借蜀道的三个特点:高、危、恶写出了仕道中高不可测,凄凉险恶的特点。因此,本诗绝非是一首描写山川景物的诗,而是一首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幽愤诗作,是借“蜀道”叹“仕道”的寓意婉曲的诗作,它充分展现了李白由追求到幻灭的心理路程。
(罗艳红,温州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