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纰漏之处
2006-03-03刘占存
人们称《红楼梦》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给予了它最高的评价,是针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内容而说的。如果把这样的评价用在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上,就很不适当了。
高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推动了曹雪芹原著的流传,如果不是高鹗给全书故事安排一个完整的结局,半部《红楼梦》未必会产生这样广泛的影响。但我们读书时,还是感到高鹗续书的黯然失色,续书实在是配不上原著的。
首先,个别情节衔接不上。原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抄检大观园、逐出晴雯、呵斥芳官时明明说道:“前年我们往皇陵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五儿了?幸亏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糟害这园子呢。”可是在八十七回,黛玉要吃粥,紫鹃回话道:“柳嫂说了,他打点妥当,叫他们五儿瞅着炖呢。”这里高鹗还特意照应了一下抄检大观园的内容。五儿的死而复活,并从此一直活到最后,使读者觉得后面内容忽然失去了可信性。
第二,在对贾府命运的安排上,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红楼梦》十二曲的《飞鸟各投林》中用“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预示了贾家“树倒狐狲散”的结局。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托梦给王熙凤,也指明了这个结局。但高鹗却没按作者原意,让曹家被抄的只是贾赦一房,到后来连贾赦也免了罪名,宁荣两府的最后结局是“善者修德,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样,曹雪芹在前八十回所暗示的,这个家族因其子弟的种种不肖而趋于最后衰败的命运,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从而削弱了悲剧的深刻性。
第三、人物不符合原来性格。
首先是贾宝玉,八十回以前,“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称热心仕途经济的人为“国贼禄鬼”,为了逃学没病也要装的。从八十一回,高鹗却让贾宝t--进家塾,并且学得非常尽心尽力,生病发烧了,也让袭人“别吵嚷”。这次进校,完全学的是八股文,为的是应付科举考试,最后还真去应考并中了第七名。
而黛玉呢,之所以能和宝玉建立起至死不渝的爱情,就因为她从来不说劝他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的“混帐话”。可八十一回,竟赞美起八股文,“小时候跟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侯虽不大懂,也觉得好……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变得利欲熏心起来。
在大观园的所有人中,黛玉是最孤高清傲,目无下尘的,每每以千金小姐自居,可是,八十二回,黛玉病后,周瑞家的居然跟王熙风说“方才到林姑娘那边,摸了摸身上,只剩下一把骨头”。周瑞家的既不是医生,也不是长辈,仅仅一个下人,以黛玉的自尊,岂容在她身上混摸?
凤姐是有名的“凤辣子”,杀伐决断,心狠手毒,谁要冒犯了她的利益,就必被置于死地,就是一个“癞蛤蟆”似的贾瑞,只因调戏她,百般耍弄,死于非命。对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因为是贾政的小老婆和庶子,平时更是处处欺压。可到了后四十回,王熙凤得知了赵姨娘曾用马道婆的魔法要把她和宝玉害死,也没采取什么手段。并且八十五回,巧姐病了,药中要用牛黄,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把药煎上,贾环来了,说:“你这里听说有牛黄,不知牛黄是什么样,给我瞧瞧呢。”一向伶牙俐齿的凤姐,却与往日大不相同,只央求“你别在这里闹了,妞儿才好些。那牛黄都煎上了。”贾环听了,便去伸手拿那铞子时,岂知措手不及,沸的一声,铞子倒了,火已泼灭了一半。这里,贾环没见过牛黄,不太像一个公府少爷,风姐也简直换了个人,一任贾环去胡作非为。没有火冒三仗,立刻暴发。凤姐的厉害,到哪去了?
其他人物也是这样,人物身上原来的鲜明个性没有了,像贾宝玉,失了“灵通宝玉”一样,变得那样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总之,后四十回中无论在故事情节,生活场面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的漏洞,比比皆是,经不住细读。读者很难从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感染。由此可见,没有切实深厚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只凭一些技巧和隔岸观火的凭空想象,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
(刘占存,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