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长长解风情
2006-02-02孙风歧邱贵芹
孙风歧 邱贵芹
在唐诗中,咏柳的诗句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纤柔的春柳之干,似用碧玉妆砌而成,那袅袅披拂的柳条,似少女身上所佩带的绿色丝绦,那细细匀称的柳叶是借巧妇之手裁出的吧?不,是清新活泼的二月春风剪成的,多么美妙的意境啊,自然地传达出诗人对柳树的无限情爱和对美好春天的热情讴歌,难怪后人形容女子的美丽就求助于柳树了棗像写林黛玉,就有“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之句。此外,还常用柳叶来比喻女子弯弯的长长的黛眉——“柳叶眉”,这是古代美人的标志。
柳树既有弱柳扶风之态,唐诗中也常常用柳树来写人世的遭遇和不幸。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在对柳树稀疏衰落的感叹中,隐隐透出作者自身不幸遭遇的悲叹。乐府民歌中也有类似诗篇,一位女子咏出了“我是曲江园上柳,者人攀了那人攀”,便是自身受凌辱遭遇的真实写照。诗人们每每不得志,也往往借柳以寄托慨叹,白居易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条,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据说,西角乃背阳阴寒之地,柳既生于这样荒凉的园子里,无人欣赏,不被人注意的处境也由此可见,诗人的不被重用之情也就和盘托出。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写柳往往与杨连在一起,如这首《杨柳枝词》中的“杨柳”二字,平时读诗,不很注意,以为分指杨树与柳树。其实,杨柳连用还与一个传说有关。据说隋朝皇帝杨广一次巡游,见大运河两岸植柳,风景独美,乃诗兴大发,便赐柳树为“杨姓,一时间,柳树就身价百倍,时称“杨柳”,并令天下广植,且宫殿前后也植柳,叫“御柳”,唐人韩宏有诗云:“寒食东风御柳斜”,即指此。
另外,柳谐音“留”,有“留”之意,这在送别诗中见得非常广泛。《诗经·采薇》最后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受《诗经》的影响,以后,以“柳”传送别之情的很多。如唐代王维有诗:“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西厢记》里“柳丝长,玉难系”等。特别是唐朝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并且制成了《折柳曲》,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但写得最为真切的当属乐府诗,其一云:“东边一丛杨柳树,西边一丛杨柳树,南边一丛杨柳树,纵有柳丝万千条,留不得行人驻。”前四句极尽铺陈之能事,多次渲染浓浓留恋之意,然后道出“不能留得住”的慨意,显得醇厚有味。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也有这样的佳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难以离别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古今文人把对柳的喜爱之情写足了,把人间的离愁别恨也写尽了。历史上还有爱柳而植柳的佳话,像“柳州植柳”,说的是柳宗元在柳州当刺史时,广为植柳,以造福百姓。对于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大国来说,爱柳栽柳咏柳仍不失为一件雅事,既可美化环境、增添诗情,又可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传达出“热情留客”的美好心愿。
(孙风歧 邱贵芹,邢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