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教育审美理念的培养
2006-02-02李星石玫
李 星 石 玫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以潜移默化为方式、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与其它教育如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在现代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其他诸育无法代替的。因为统一完整的教育过程,应当体现出德育、智育、体育和审美教育的互相渗透、互相交织。
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激发作用的。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诗词作品,这是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材料,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学生正处在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积极地融入审美教育,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判断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了解诗歌的创作规律,是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前提。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好的诗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外,还必然表现出其在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上的高度创造性特征。诗歌形象来源于诗人对社会积累的提高和社会原型的抽象,因此诗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将生活的丰富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同时,由于诗歌内容的精邃和篇幅的简短,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语言要简洁、凝炼、含蓄。因此,诗歌往往朴素、简单却又内蕴机巧、奥妙无穷。高明的诗人在用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表现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读者创造性地再现、再创诗境。因此,教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开展古典诗词审美教育。
二、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是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关键。
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而常常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成为诗人创作中难解的“情感锁链”。文人相同的气质和际遇又使一代一代的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中,教师只要巧妙构思、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就能通过相似作品之间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温故知新、较好地把握新出的诗词,同时又能将作品相互渗透、互相参照,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感受。例如送别是古代诗人们经常吟咏的主题,然而,不同气质的诗人对别情的抒发也是各有千秋。李白写来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王维写来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柳永写来缠绵而悲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教师只有善于以旧连新,学生才能比较容易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感受作品,这就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阶梯。
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大。诗歌审美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个体的审美活动必然造成审美的主观差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歌形成整齐划一的审美结果,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品质和审美能力。
四、鼓励学生的自主研习,是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核心。
在审美过程中,人就好比一台工作的计算机,阅读诗词作品是一个输入阶段,审美者结合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等对这些诗词进行处理分析是内处理阶段,把审美结果展现出来是输出阶段,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别人都无法由替代。因此在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一种“导”,以“不教”为目的,通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获得审美知识,锻炼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语文教学是一块栽种和生长美的肥沃土壤,如果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从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相信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定能够帮助提升中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李 星 石 玫,山东微山县留庄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