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社会公平

2005-12-28安慧林

理论与当代 2005年10期
关键词:差距分配公平

安慧林

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一、分配不公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必须下大力解决这一最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迅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老百姓中大多数都认可收入差距的合理存在,问题的关键是老百姓能够容忍收入差距的程度究竟有多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迅速拉大。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可能会在6倍以上。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工人,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在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随着国企改制、搞活,大量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也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否认收入差距的合理存在,关键是要保证这一差距存在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一是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大。二是收入差距的产生要合法。有学者提出: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当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上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三次分配的思想,他认为,有效地缩小财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要让有知识、善于创新、努力工作的人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裕者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回报社会,帮助贫穷者改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具体做法是:

第一,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提高效率。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第二,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政策尤其要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第四,倡导和发展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慈善事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它的触角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我们要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有觉悟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给予慈善援助。

二、只有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的创造资源;只有起点公平,才能保证实现终点公平

知识决定命运,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异常重要,而中国的教育不公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仅举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公平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渴求上大学的学子造成的基于财产水平的歧视性待遇,二是对考生出身的地域实行的歧视性待遇。不公平的待遇,对很多人来说,开始于校门之外。“惟分是取”的伪公平,首先是被地区录取指标“矫正”得面目全非,然后又被高考移民“再矫正”成乱象一片。“一本”大学对高考状元关紧大门,“户口差”的高分考生无缘心仪学校,部属高校“宁要本地一片草不要外地一棵树”……这样的大学招生制度,使得没有投生到有权或有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的起点上就先输了。尤其是农民的孩子,本来在没有其他路径可寻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来摆脱先天命定的“农门”,然而,这样的制度,却使他们的家庭面对高昂的学费,不是望而却步,就是为供他们上学而负债屡屡,家里长期一贫如洗,无法摆脱极贫的境地。

再看目前全国通行的“择校费”现象。“择校费”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在不少地方都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的几所学校,于是学校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自然让学生家长们趋之若鹜。尽管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可是我们看到,优质学校出现后,为少数有权势的人优先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普通人家的子女如果要得到优质教育,就要拿出比正常状态下多得多的钱,有的甚至要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费用。可见,无论是以权力介入分配教育资源还是以财富介入分配教育资源,都是一种不公正。因为,教育是社会起点公正的保证,每个人的出身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可能不同,但是如果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就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改变命运。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严重不公的现状,使无论出生在哪里、哪一类家庭的孩子,都有平等机会接受教育。

三、关注弱势群体

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体制外”的人;三是进城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五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六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总之,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

杂、分布广泛的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从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人员来看,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如果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势必会受到严重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势必会受到严重挑战。而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得以构建。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在我国现阶段,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被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事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生存保障和发展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弱势群体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一种不公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悖的。

第三,关注弱势群体,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使他们有机地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第四,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我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长期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使他们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时,带有更多社会动荡的因素,使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失序、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爆发,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和取得的现代化成就会毁于一旦,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予以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宋忠霞

猜你喜欢

差距分配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必须公平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阅读理解Ⅳ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