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教育之劳谦君子

2005-11-25秦咏中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5年5期
关键词:致力于蔡元培呼唤

秦咏中

教育的天空,群星荟萃……最为璀璨的莫过于那些毕生致力于教育,并为之而奔走唤号,头撞南墙誓不回头的真君子。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这些为教育而生死的行者,可谓劳谦之至。追寻他们的教育征途,心灵不能不为之震颠。

我们呼唤陶行知。陶行知在冯玉祥60大寿时,他写诗庆贺,第一句便是“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纵观陶行知的一生,“劳谦君子”是其真切的写照。他留学归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大众教育中去,夸父逐日般追求真理,精卫填海般经营事业,一生劳碌。他弃象牙塔如破屋,与平民为伍,并为之服务,如果没有彻底的谦和,怎能如此?具备劳谦二德,已是君子了。而陶行知又是救国线的人物,那年出国在外尚且被通缉,如果是在国内,就要和沙千里一同被捉进大牢去,“七君子事件”就要变成“八君子事件”了。

我们呼唤晏阳初。这位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实干家,将中国农村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四个字,并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治之。为了教育理想,他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在河北定县的那几年,他坦言面对工作的困难和自己的态度:“人才短缺,经营匮乏,加之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教育改革难被重视,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计,决不会刹那间成功,只能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做。”这种坚持理念,在险恶环境中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应该重视的。他所领导的“平教会”当年在河北所做的贡献,至今仍惠及当地,享誉河北。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置身民众,献身乡村建设的“劳”与“谦”,是当今仍需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我们呼唤蔡元培。呼唤这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缔造一代学风的“北大之父”。1917年1月,他在“大风雪中”走进红楼,振臂一呼,短时间内就将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一大批精英云集麾下。他有中心思想而无门户之见,兼收并蓄:他既容新生派胡适,又容复辟派辜鸿铭;既容共产党人李大钊,又容帝制派刘师培;既容激进派陈独秀,又容乡村建设派梁漱溟……可谓对好人没有不尊重,对有长处的人没有不器重,对有益于国家的事没有不赞成。有谦乃容,有容乃大!不仅如此,他还力劝汪精卫抗日,他还放着小汽车不坐,顶着种种压力,毅然料理鲁迅的丧葬、刊刻遗集,临危不惧……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节俭清贫。他患病不声张,强作精神,尽量不让人服侍。他每天到北大上班,总是脱下礼帽,诚挚地朝排队向他恭恭敬敬行礼的校工、校警们鞠躬致意。他常常虚掩着门,一个人端坐在办公室里,或读书或批阅文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从容不迫,镇定自如,他向来不需秘书代劳!可谓“处处为人无我”。

教育之劳谦君子,大哉!劳谦君子之美德,高矣!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可谓教育之劳谦君子的杰出代表!

我们景仰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当我们感慨佩服他们为教育而毕生劳谦之时,反观当下,不由不感慨。我们的教育是否缺失了劳谦?今天的教育或从教者是否充盈着自负而缺失了谦和?是否工于计巧而疏于辛劳?是否漂浮于表面而少有深刻?是否多有躁动而少于践行?是否耽于成绩而失却了忧患?在追问中,我们热切地呼唤着教育之劳谦君子!

猜你喜欢

致力于蔡元培呼唤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与你相伴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浪漫剪裁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闭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