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2005-04-29麻学锋
麻学锋
产业集群的界定及现状
1、产业集群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的经济集聚现象。
2、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①已经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01年,浙江省产业集群经济总产值5993亿 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2002年,江苏6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规模达到256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出总量的19.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29个纺织特色城(镇),全口径合计的纺织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占到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的1/6。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②覆盖到大部分传统行业。浙江省800多个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目前,化纤、纺织、丝绸、服装、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最多的几个行业。
③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构成主体。以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产业集群为例,积聚了相关企业3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14.3个人。当然,产业集群机制并不排斥出现大型龙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区域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区域,而且出现了其它区域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区域转移的势头。对大多数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我国已经进入到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我国产业集群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面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且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的作用也很不到位。具体体现为:
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象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2、地方网络残缺,企业难有根植性。
我国有些产业集群的发展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中的地方网络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关系。地方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它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政府等。传统产业集聚理论着重强调外部经济的效应,而现代集群理论却证明,地方网络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美国的硅谷就是一个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主体密切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地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3、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集群区内企业偏好“小而全”。开展企业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传统思想制约,地域文化的局限,企业只知竞争不知联合外,更主要的可能在于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对合作伙伴的信用度不够,仅仅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以致社会信用半径小,集群难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分工的途径有多种,从当今国际经验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产业集群亟待提升的重要方向。
4、缺乏品牌。
品牌以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但有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不等于有名牌。绍兴的纺织业发达,但绍兴的纺织业也存在“有布不成衣,有衣少名气”的问题。绍兴市下属的嵊州市年产领带2.5亿条,已占到世界领带产销量的1/3以上。但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全国或全世界建立一个拥有几百个或数千个专营店的销售网络。这一类问题不仅在嵊州、在绍兴存在,在整个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都存在。
5、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即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尚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会变得更大。显然,失去创新动力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不仅指高科技产业群,即使是象纺织服装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集群,忽视技术创新,不重视采用高新技术,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1、政府层面
首先转变职能。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培育和发展大企业,而且还要扶持和帮助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上。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显得十分必要。
①要着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要和有效的,尤其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要正确地引导和调控,但不是包办一切和过度干预。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快自身的职能机构改革,规范并简化各种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②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要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③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地方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发挥产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倡创业精神,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其次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
①创新扶持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个集群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创新能力方面。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中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工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意大利产业区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的经验。
③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新企业的“工厂”,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着手去解决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④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支持建立或帮助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并在帮助企业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
⑤加强企业自身组织建设。在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尽快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以便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
2、企业层面
①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所谓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组织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知识积累、社会网络、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准合”。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②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我国产业集群要树立危机意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改变低成本竞争策略,转而为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策略”。特别是应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举办商品博览会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举措,来创造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
③构建产业集聚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