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内蒙古服务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5-04-29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综合处
一、“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我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93.93亿元(现价,下同)增加到2003年的756.38亿元,增长40.2%,年均递增11.9%,快于同期全国服务业8.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003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2%,与2000年持平。2003年在全区GDP增长16.8%中有4.1个百分点是由服务业增长贡献的。服务业正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2003年与2000年相比,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30.7%上升到33.2%,上升了2.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区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比2000年多35.8万人。我区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同期全国29.3%的平均水平。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在我区居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3年全区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达到210元,比2000年提高了19.3%,占生产性纯收入的比重由8.9%提高到9.7%。在城镇各行业中,服务业行业的工资水平大多高于其他行业。2003年服务业平均工资达到11812元,比社会平均工资高4.7%。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1.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方式得到巩固和发展
——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2003年我区运输邮电业增加值达216.76亿元,比2000年增长51%,年均增长14.7%,占服务业的比重达28.7%。2003年全区货运量5004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1%。2003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108.55亿元,比2000年增长93%。全区每万人口中电话机数由2000年的872.11部,增加到2003年的1807.2部,增长1.07倍,新兴的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络用户分别达到479.05万户和54.7万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3.15倍和8.67倍。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180.79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年均增长10.2%;其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9%。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726.76亿元,比2000年增长50%,年均递增14.5%。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3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1.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2.9%,年平均递增15.2%;其中出口总额完成14.4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1%,年平均递增12.1%。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由2000年的54819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6529万美元,增长21.4%。
2.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区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服务、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
——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27.84亿元,比2000增长1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90.98亿元,比2000年增长64.6%,年均递增18.1%;各项贷款余额1924.13亿元,比2000年增长43.5%,年均递增12.8%。保险事业不断壮大,服务领域逐步扩大。2003年全区中资保险公司业务保险金额达6244.53亿元,比2000年增长2.84倍,年均递增56.7%。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全区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92亿元,比2000年增长33.4%,年均增长1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全区施工房屋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704万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1179万平方米,增长67%。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由15.54平方米提高到18.34平方米;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7平方米提高到18.3平方米。
——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区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增加值75.83亿元,比2000年增长40%,年均递增11.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4%和95.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5.76万人,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29.8%,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和87.5%,比2000年分别提高4.4个和6.1个百分点。
——社会服务业增长较快。2003年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推动我区服务业发展的亮点。2003年全区入境旅游人数41.36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994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加2.16万人次和259万人次;全区旅游总收入94.74亿元,比2000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3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58倍。截至2003年底,全区星级饭店总数达到152个。
(三)服务业所有制结构有所改善
“十五”时期以来,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数量快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发展壮大。私营个体经济从事的服务行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到2003年,全区私营个体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户数达51.2万户,占全区私营个体企业总数的87%;私营个体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9.63万人,占全区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比重的75%,占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3%。
二、我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
我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尽管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从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服务业所占比例来看,2003年有25个省市区这一比例超过我区。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我区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分别低于西藏(52%)、重庆(41.6%)、青海(41%)、陕西(39.4%)、广西(39.3%)、四川(37.8%)、云南(36.2%)、宁夏(35.8%)、新疆(35.6%)、贵州(35.3%)和甘肃(35.3%)等11个省市区,处于西部的倒数第1位。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对2001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我区综合得分在40以下,服务业竞争力总体排名第25位,在西部排名第7位。其中,我区在新兴服务业排名全国最后一名,得分只有第一位北京的7.34%;创新竞争力我区也列最后一位;我区服务业的管理竞争力排名第27位。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两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的比重达52.6%。二是新兴服务业在我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占服务业的份额较小。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2.3、2.7、2.2和3.5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首先表现为垄断过度,竞争不足。服务业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目前除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的限制尤其严格。其次,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家为主。由于市场限制经营,一些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都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此外,服务业经济成分单一。绝大多数行业国有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服务业领域远未形成。最后,服务业多数产品的价格由政府指定和管理,市场决定的能力差。二是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企业办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多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自我服务的生活保障体系。目前,除食品、衣着、耐用消费品、住房等基本实于商品化外,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尚未完全走上商品化轨道。从可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
(四)服务业发展在产业的高度化、规模化、专业化等方面还表现出明显不足
一是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国内银行业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强;金融业产出占全区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3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现代物流业在社会化、专业化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还很缺乏。三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旅游和会展业在完善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方面需要进一步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提升能级。四是在知识服务业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律师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等行业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国际体系接轨,不断提高我区服务业的水平。
(五)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
截至2003年未有登记外商投资的服务业企业共233户,占全区外商登记企业的25.2%,投资总额达12.02亿美元,占全区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31%。目前,我区服务业的44个大行业中,除交通、商贸、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卫生、文化、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9主要行业外,其它行业均没有外商投资。
三、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趋势分析
2004年前三季度,我区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产业外部环境和中央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情况,全年经济增长将呈现高开平走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19%左右。从服务业来看,受消费和投资内需双重强劲拉动作用,再加上去年“非典”疫情造成一定的低基数,其增速将会高于去年,预计全年服务业增长13%左右,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展望2005年我区服务业发展形势,通过对服务业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我们预测服务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左右。主要原因: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包括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2005年“十五”计划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因此,投资需求仍是拉动服务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汽车、家庭装饰和旅游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进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入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逐步呈现,同时,受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2005年出口预期增长幅度将不会高于上年。
(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及对策建议
1.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力争保持我区服务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和自治区推出的加快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多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全区上下迸发出前所未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全区服务业增长率将成为自1992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由于全区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特别是国际资本和产业仍在加速向内地转移,这对我区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机遇,极为难得,不容错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及时消除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防止大起大落。
2.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拉动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区服务业总量还不够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投入不足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符合全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附加值64.33亿元,比2000年增长33.8%,年均增长10.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5%,成为我区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新的增长点。二是要依靠大开放来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努力改善发展的软、硬条件,依靠资源和环境从国内外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3.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中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业增长的活力。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列入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在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一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流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服务业做大做强;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服务业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务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财税支持;五要摒弃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护非公有制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60条优惠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要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5.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和发放。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