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高执政能力落到工作实践
2005-04-29杨海宁
杨海宁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建设。对县级基层来讲,关键是要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
落实到思想政治建设上,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夯实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整体水平和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群众要求的执政理念。二是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把发展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善于在形势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审时度势、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三是树立掌权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向群众负责、为群众办事、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四是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依法办事,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五是树立务实廉洁的执政理念。既要为民谋利,又要自身廉洁,反对空谈说教、坐而论道,提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打基础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落实到率先加快发展上,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夯实执政能力建设的经济基础。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思路,立足于统筹城乡资源、城乡互动发展,在分析县情和超前把握经济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形成既切合本地实际、又符合上级精神和要求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个前列、两个融入”的总体目标,即经济总量争取进入南京市区县前列,基本融入南京主城,融入苏南板块,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25亿元和12.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000元和1.6万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要选准工作突破口,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研究创新措施,通过资源要素整合提升,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启动新一轮发展之际,更加注重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提出打好开发、盘活、软环境建设“三大战役”。打造开放新载体,集中做大开发区,加大基础投入,拉开道路框架,提升基础设施,增强对项目的吸纳力,为长安配套园、喜之郎、星银药业等重大项目进驻创造条件,全力打造南京新兴工业制造业基地。坚持用改革、改造、合作的办法盘活存量,使金蛙、华电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用服务推动开放,以创建“最佳投资环境县”为目标,把“群众满意、投资者满意、基层满意”作为衡量机关工作的标准,强化专职力量,加大目标考核,推动服务水平的提升;注重改善服务条件,开工建设政务超市,推动软环境建设向基层和村镇延伸,形成全面开放新氛围。用招商扩大开放,打好沿海、南京、院校、海外、老乡“五张牌”,突出以项目为核心,加大专业招商力量,把握南方资本转移走势,建立广东、浙江、上海三大招商基地,扩大溧水在外部的影响,形成大开发、大开放格局。三是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调整思路和工作的着力点,抓好工作落实,努力走出一条搞活地方经济的新路子。调整发展导向,由过去比较多地侧重于推动产业开发、园区开发、项目开发,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县镇统筹、资源整合利用、区域互动、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推进;调整产业布局,由过去比较多地侧重于县、镇园区独立开发,更加注重向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三镇一区”为主体的新兴制造业基地,突出工业开发、以商引商、产品配套、产业集群上推进;调整开发方式,在开发载体建设上,由过去比较多地侧重于拉框架、做大规模为主,更加注重向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环境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上推进。
落实到勤政廉政为民上,提升富民利民的能力,夯实执政能力建设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始终把富民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群众生活中,提升各级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一是突出抓好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逐步建立以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促进为动力的就业新机制;依托特色劳务行业,加快城乡劳动力转移;通过优先安排就业型项目,购买公益岗位,重点保证双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就业。二是高度重视农民增收,推进富民工程,做好资源利用、政府引导、群众创业三篇文章,制定和完善激励群众创业的政策措施,构筑创业平台;加大舆论宣传,增强群众创业意识。形成创业氛围;开展创业辅导,多形式提供创业条件,提高群众创业能力;支持社会个人合法的经营活动,鼓励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高工资性、资产性、经营性收入在群众收入中的比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坚持开发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同步,项目开发与解决就业同步,执行政策与合理安排特困群体同步,确保群众在开发中直接受益。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探索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农保与城镇社保并轨的有效办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展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事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四是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加快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八件实事”;强化便民服务,打造基层为民服务的政务、供应、文化、卫生“四大平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五是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联系群众制度,广泛开展“下基层、听呼声、解难题、送服务”活动,把抓作风建设的成效落实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维护和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落实到党的自身建设上,提升管党治党的能力,夯实执政能力建设的组织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解决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更好地肩负起实践“三个代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要加强班子建设,配强“一把手”,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各级班子在困难条件下开展工作的本领。加强制度建设,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依法办事统一起来,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党对人大、政协以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干部的监督、教育和管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提高干部的公信力。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推动基层工作创新,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发挥他们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