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凄凉”的世界
2005-04-29蝶语
蝶 语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6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发达国家和6个发展中国家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情况作了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有35%至50%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更糟糕了,高达76%至84%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卫生组织说,这14个国家是有代表性的,相信在全球范围内,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治疗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2005年8月23日,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村一患有精神病的26岁青年男子持剪刀将其50岁的母亲杀死。
2005年8月11日,永川市红炉镇的一年轻妇女精神病发作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砍死,并提着其头颅游走数公里。
2005年7月,哈尔滨市解救出了一位被精神病母亲整整囚禁了15年的女孩,从出生起她就从没踏出过她那20平方米的“家”。
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精神病门卫持刀砍伤其中1名儿童死亡。
2004年5月12日,北京市西黄村小学教师李某突发精神病,对六年级学生王丹进行殴打,导致王丹左耳传导性耳聋。
……
无数血的事实也在彰显着: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束的严峻性。
强制住院治疗 国家买单
强制住院治疗的费用应当由国家支付。这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分析精神卫生立法必要性时说的。自1838年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国家卫生部也早从1985年开始,起草《精神卫生法》,但直到目前该草案才完成。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现在仅有中国、老挝和马绍尔群岛没有制定专门的精神卫生法律。2001年12月,上海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它没有对强制住院及其条件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含糊其词地规定了一种医生主导、监护人协助的非自愿住院制度,是不可取的。而此次完成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则以入、出院和强制性住院为其核心问题。法律草案对紧急入院观察、强制住院、解除强制住院等及保护性约束和隔离分别作了规定。
关注亲人 接受现实
当您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出现了精神病征兆时,要尽快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缩短从发现病情到就诊的时间。
当您的家人被确诊为某种精神病之后,您要接受一个新的角色——精神病病人家属这个现实。同时,您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各类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各种治疗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以及治愈之后如何防复发,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
您有时需要做护士,去关心、照料病人的生活;有时需要代表医生,向病人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有时要把病人当作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有时又要摆出长者之尊,来迫使病人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
院外监管 不可忽视
精神病人出院后应注意督促病人做好如下事情:
坚持药物巩固治疗:坚持服药,巩固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
定期复查:病人出院后,家属应定期带病人去医院复查,以使医生及时掌握病人的服药情况,病情恢复程度及心理状态,适时调整用药与剂量,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早期征兆,采取相相应应对措施,以免因复发而再次住院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多元化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还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暗示治疗:是施治医生利用医生的特殊地位、简短有力的语言、结合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动作姿势或某种药物,支配患者的意志,使患者被动地接受这种治疗的影响。如给患者一种安慰剂,这种药物实际上对本症的药理作用不大或完全无作用,但通过医生语言的提示,告诉患者这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娱治疗:利用工作之余,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如组织病人下棋、球赛、旅游、竞技比赛等。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贯穿于整个精神康复的过程,也必须与其他各种方法或措施密切结合起来。心理疗法的技术颇为多样化,主要有精神分析治疗、支持治疗、行为治疗。
目前有部分医院采取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精神疾病,但同时有些专家并不看好这种作法。
给予温暖
四年前有人在香港地区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精神障碍者饱受疾病痛苦和偏见歧视的双重折磨。作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地位低下。戏弄、侮辱、捆绑甚至禁闭、关锁精神障碍者的现象并非罕见,患者的境遇十分悲惨。
事实上是精神病人不是都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是最具代表性的重性精神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意外死亡的几率只是正常人的2.3倍,且精神病人一旦发生暴力行为,他的攻击对象是有明显指向性的。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危险”,但是,对他们还是要加倍重视。家人或其他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者,可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中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医学表明,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环境格外敏感。因此,为精神病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减少发病可能。
链 接:
精神病心理平衡十要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时,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理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9、积极娱乐。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