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的哥当“当保姆”
2005-04-29晴莎
晴 莎
从吃做起,“的哥餐厅”一炮打响
今年26岁的蒋红艳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98年高中毕业后,她和两位同学来到广州打工,她应聘到一家餐馆做服务员。
2000年8月的一天晚上,蒋红艳被两位同学拉着去东峻广场跳舞,一直玩到凌晨1点。由于公交车早已收班,她们决定走路回去。当她们走到天河立交桥底下时,看见不远处停着几十辆的士。她们走近一看,原来是的士司机在吃夜宵。
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蒋红艳翻阅报纸,上面的一篇报道说,每天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4点,天河、中山一路和火车站等处的立交桥下,已成为的士司机们吃夜宵的“露天餐馆”。每座立交桥下的流动夜宵小摊每晚要卖出上千个盒饭,满地乱抛的一次性饭盒和乱停乱放的出租车,给城市卫生、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流动夜宵小摊被有关部门取缔了。
蒋红艳心想:没人在立交桥下卖夜宵了,那的士司机们到哪儿去吃饭呢?突然,她脑子里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自己开一家专门供的士司机就餐的小食店,生意一定不错!
为了详细了解开“的哥餐厅”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蒋红艳询问了许多的士司机。一位也是从湖南来、名叫谭军的的士司机告诉她:“广州约有2万辆的士,司机近4万人,而70%是外地人。自从立交桥下的流动夜宵小摊被取缔后,大家有的跑到偏远一些的流动夜宵小摊上吃,有的就只有自带夜宵。”蒋红艳问:“我想开家专门供你们吃夜宵的小店,你看行不行啊?”谭军忙说:“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我保证天天来,还会带着老乡一起来!”
听了老乡的一番话,蒋红艳更加坚定了创办“的哥餐厅”的信心。2000年12月,取名“的哥餐厅”的小店正式开张了。“的哥餐厅”开张后的第一个月,纯利润竟然就有5000元。
周到服务,“的哥保姆公司”越办越火
两个月后,因就餐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员工忙不过来,蒋红艳又招了几名厨师和服务员,将员工们分成两班倒。
由于餐馆门前停不了太多的车,蒋红艳便在门口摆上一张大桌子,上面堆着装好的盒饭,让服务员专门站在路边“送餐”。只要有的士在此停车,服务员就将盒饭递过去。这样,司机不用下车,只需停留一两分钟,付完钱便可带着盒饭上路。
几个月后,蒋红艳又开始寻思:既然要让的哥们一到这里就餐便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是不是可以帮他们多做点什么呢?一天凌晨,当谭军又带着几位的哥来吃夜宵时,她笑着问:“老乡,你们的士司机除了吃饭难外,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谭军开玩笑地说:“有啊,有很多啊!你要是可怜我们的话,给咱们介绍个对象吧!”
蒋红艳一听,笑得直不起腰来。谭军却严肃地说:“你不相信?问问他们!”旁边几位的哥顿时纷纷附和道:“干我们这行的,没时间也没机会谈女朋友啊,有时累得一下班回到屋里倒头就睡,连换下的脏衣服都不想洗……”
与几位的哥聊天后,蒋红艳琢磨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如给的哥提供兑换零钱、打茶水、小憩、上厕所、“寄存”孩子、获得各种路况和买卖信息等服务;为的哥洗衣、洗鞋、洗被子和换洗汽车座套,甚至可以上门打扫卫生;为的哥理发、刮胡子、按摩、足疗、刮痧、祛痘等;给的士冲洗、打蜡;在店里零售饮料、报纸、杂志及日用品……
只是,若提供这么多的配套服务就得有一个比较大的场所,尤其是提供较大的停车场地。于是,蒋红艳决定将“的哥餐厅”更名为“的哥保姆公司”。
2003年春节后,蒋红艳选准了一栋两层的旧厂房开设“的哥保姆公司”,营业面积比过去扩大了几十倍。一楼室外用作停车洗车,室内作为吃饭、零售日常用品之地;二楼用作看报、休息和美容保健等服务;屋顶宽敞的露台则用作晾晒场地。
“的哥保姆公司”开张不久就红火起来,越来越多的的哥真把这儿当成了家。饿了,他们就到这里来吃一顿,灌些茶水,换点零钱;累了,就到这里坐一坐,或是睡上一觉。令的哥们更惊喜的是,为了方便相互间的沟通,蒋红艳还特别在门口挂了块信息板,上面买车、卖车、丢失车牌和找夜班替班司机等各种信息都有。谁要是有个头痛脑热,只要说一声,一些普通的对症药也会随时提供。渐渐地,蒋红艳的“的哥保姆公司”,真正成了“的哥之家”。
拓展经营,事业爱情双丰收
2003年3月的一天,蒋红艳过去的1位同事打电话问她:“艳子,你认识那么多的哥,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位可靠的,天天接我们上下班?我和3位同事都居住在番禺一个花园小区,由于路程太远,我们几乎每天早晨上班都迟到,所以我们4位想每天租一辆的士上下班……”
蒋红艳为老同事联系了一位的哥,双方讲好单程50元,每天上下班100元。那位老同事从此上班准时了,她特地打来电话向蒋红艳致谢,还建议说:“艳子,你不妨在公司内搞个‘拼车俱乐部吧,准能赚钱!”蒋红艳听了眼睛一亮,心想:对呀,既然自己是专门为的哥服务的,为什么就没想到为他们拉乘客呢?
蒋红艳了解到广州至少有几万白领工作在老城区,而居住在番禺区。由于路程远又经常塞车,很多白领放弃公交车,采取同一路线的几个人合伙“拼车”的办法上下班。于是,蒋红艳立马去买了电脑,接上宽带网,每天在不同的社区BBS上不断地发帖子:“为君牵线搭桥‘拼车……”为了更有针对性,她又设计了很多条拼车线路贴在各个小区网站上,并根据路程远近按比例分配出租车费用。
这样一来,蒋红艳在番禺各个小区内的名气大增,不断有人来找她,希望能帮忙联系到同一条上下班线路的“拼友”。于是,她发出了组建“拼车俱乐部”的广告单:“公交太缓慢!地铁太拥挤!打的太昂贵!买车太遥远!不如咱们邻居一起‘拼车,时尚又好玩!加盟‘拼车俱乐部吧!你的生活会从此快捷方便!”通过网络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她的“拼车俱乐部”,而她也从的哥们那儿收取到一笔笔中介费。
由于“的哥保姆公司”经营一天比一天完善,一月比一月赚钱。到2004年夏天,蒋红艳不仅在广州买了房,拥有了自己的小车,而且不少事业有成的男士也开始向她表达爱慕之意。然而,她却认准了那个自始至终一直热情帮助她的老乡“的哥”谭军。谭军与蒋红艳认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热情变成了恋情,而蒋红艳也最终被他的真诚所打动。2004年10月1日,月收入4万元的蒋红艳和月收入只有几千元的谭军结婚了,他们的证婚人是一群的哥。
2005年1月,谭军辞去出租车公司的工作,正式加盟“的哥保姆公司”。夫妇携手创业,他俩成了广州的哥竞相传颂的“模范夫妻”。
(摘自《家家乐》 原标题为《月赚4万,我给的哥当“保姆”》 本刊有删节 图:邹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