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演绎“鱼水”关系
2005-04-29魏晓丽
魏晓丽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营经济占市场主导地位,而温州现有的16万多家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初始资金几乎都来自民间借贷。温州的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康奈、奥康、红蜻蜓等这些如今上规模、上档次的知名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靠自筹和民间借贷资金发展起来的。
“温州模式”民间金融的代表
据中国银监会温州监管分局调查测算,温州民间资金在1500亿元左右,其中370亿元在跨区域流动。目前温州的闲散资金(非流动资金)号称有3000个亿。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作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温州市民间借贷的“盘子”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2004年以来,银根全面紧缩,却催生了作为草根金融的地下借贷的繁荣,流动于温州、台州的民间资本有3000亿!
作为改革的试点地区,温州对资本的敏感度历来都是极高的,其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温州模式”印记。温州依靠多种经济形式,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在国家投资很少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此过程中,民间金融对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过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营经济占市场主导地位,而温州现有的16万多家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初始资金几乎都来自民间借贷。温州的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康奈、奥康、红蜻蜓等这些如今上规模、上档次的知名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靠自筹和民间借贷资金发展起来的。康奈集团副总经理周津淼说,温州民间资本在早期养活了一大批民营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贷款资金只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贷款较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短缺。民间借贷虽然利率高,但方式灵活,不需要繁琐的手续。
四大因素锻造“温州模式”
生产力要素市场体系形成是基础。温州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主要靠发展民营经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催生金融,金融又必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温州的家庭企业和个体商业异军突起,很快取代和超过了基础脆弱的“社队企业”和国有、集体商业。十大专业商品市场名闻全国,而且还有为民营企业群体的原料配套服务的功能齐全的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包括资本、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房地产、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20年后生产力要素市场体系真正形成,市场化程度得以极大提高。市场经济要求诚信,以降低交易的成本。经过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混乱局面,温州市场经济主体在发展和磨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市场行为规范,在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方面,如信用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方面,已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利率敏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是条件。在民营经济“一统天下”的温州,民间资金是民营经济的“晴雨表”。2004年10月29日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全部放开后,商业银行利率水平并没有出现全面大幅度上升。而根据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试点显示,2004年4月份民间借贷利率为8.999‰,即年利率10.8%,5月月平均利率已达9.580‰,即年利率11.5%,下半年利率已经是03年同期的1.5倍。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说到底是两者的经营理念不同,银行强调的是集约经营,众多金融机构都集中资金向大行业、大集团、大企业发放贷款,不光不能上浮,还要进行下浮。而民间借贷则以真正的市场需求进行划价,加之方式灵活,不需要繁琐的手续,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
谨慎经营不丧失控制权是动因。温州人在外经商、投资的原始资本大都靠自筹,并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目前温州大多民营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2001年在温州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三者之间的比例约为6∶2.4∶1.6。2003年末,三者的比例是5.7∶3.7∶0.6。不过,民间资本的比例虽下降,但总量却增加了两倍多。其企业自有资金中的相当部分来自民间借贷。温州民企大都不愿失去自己通过艰苦创业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对外招股募集资金非常少,同时又非常谨慎,可能也正因如此,2003年仅温州一地就占全国“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1/15,上市公司却只有一家。
“合则生利,散则损益”是思想。温州人极其重视合作,亲戚朋友常常在“亲兄弟、明账目”的原则下,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一起做生意和创业。同时,为了赚钱所要打交道的前后工序、供产销各个环节及有关资金往来渠道,都会将其看成是合作的对象,而非竞争的对象。一方面,短期闲置资金能够充分地在产业圈内参与生产,另一方面,在共同的“地缘”、“业缘”甚至“亲缘”关系的约束下,能够极大限度地规避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