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农子》万种乡情
2005-04-29[美]刘炎平
[美]刘炎平
友人自国内来,说给我带来份家乡土产。 我以为不是稷山枣就是忻州黄, 没想到亮出来的却是作家董应南的新书《农子》。
果然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土产: 封底封面上的山川农舍,立时把人的思绪牵回到熟悉的黄土高原。土得掉渣而又亲切无比的人物名字,勾起了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情回忆。那原汁原味, 生动传神的农家语言,使人感到似乎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父老中间。
一部《农子》,真把晋南老家的风土人情和盘托到我面前来了。
这是一部立意新颖、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好收老汉、麦囤、农子祖孙三代的足迹为经梳理历史,又以农子的创业经历和感情生活为纬编织故事。活跃在书中的主要人物,竟是一对尿不到一个壶里却又在感情生活上纠葛缠绕的同父异母亲兄弟,和两个弹不到一根弦上却交织着一个共同心上人的亲姐妹。这种盘根错节的复杂架构,使书中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出,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掩卷沉思,只觉得书中许多人物还在眼前闪现。首先是搭着“封建社会的末班车”来到人间的好收老汉。他那被削掉的辫子,深藏箱底偶尔偷偷加身的袍子,“走路也捂着屁股”的神态,和一心想要“带把的小子”来壮大自己送葬队伍的强烈愿望,都令现代人忍俊不禁。可怜这位噱头十足的前清老人被历史车轮从身上碾来碾去,被雄心万丈带领群众“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儿子和豪气干云率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孙子折磨得身心交瘁,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溘然长逝。那一路坎坷,一路贫穷,一路提心吊胆,读起来着实令人动容。而好收老汉对世界的要求卑微而又极易被满足,人又富有幽默感,每得好处必书写对联以发抒胸怀。 他那些打油诗式的功德颂联,让人读过之后既哑然失笑又心意难平。如此善良淳朴的一介草民在中国农村有千千万万,包括我过世多年的父亲。
儿子麦囤的经历多姿多彩却命运多蹇。他当过社长,有过情人,娶过媳妇,有两个儿子,感情生活一波三折;在大跃进年代曾身披铠甲背插帅旗头戴花翎站在高台上指挥“作战”,“文革”中被愤怒的村民砸断左腿;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农子率众致富的后台、军师和左右手;但在农子的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却眼看一个儿子因“非法集资”被送上法庭,一个儿子因坑蒙拐骗被关进监狱。他与错误时代和时代错误相互依存,纠缠不清,每次都处在漩涡中心。时也?命也?幸与不幸?其喜怒哀乐处处引起同代人的共鸣。书中许多连台好戏都围绕着麦囤展开,透过坎坷世事,离合悲欢,抒写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孙子农子是本书的明星人物。这个“吃土屙泥”长大的农民之子,农家情结根深蒂固。当“一块田地”VS“一副棺材”祖祖辈辈传到他时,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他渴求“换个活法”的强烈愿望促使他无意中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在率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事业中大显身手。他为人正派,心地善良,头脑清晰,处事果断,对商机有一种天然的敏感,看准机会便抓紧不放。那种雷厉风行,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作风和气魄,委实让人领略到了新时期创业者的可贵特色。
从历史角度看,农子有许多超乎常人的思维,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行为,并非与生俱来或异想天开,而是在吸取前辈经验教训中痛定思变,度义而后动。书中特别辟出“爷爷走过的路不能再走”和“爸爸选的那条路也没走通”两章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际上概括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农村所经历过的巨大变革,形象地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是今后惟一的出路。父亲麦囤的曲折经历对农子更有教育意义。有这样一位“挨过扁担知肉疼”的“活化石”现身说法,对农子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父亲的经验,父亲的教训,父亲的感慨,父亲的得失,为农子书写了一本特殊的圣经。正是在这些历史经验的启发下,农子才坚定地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一路走来,风尘仆仆,曲曲折折,跌跌撞撞,使人倍感创业的艰辛,也深信这个潜能十足的弄潮儿一定会掀起更大的惊涛骇浪。作者在他的事业正蓬勃发展之际戛然住笔,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农子的幸运不光是他事业发展遇到天赐良机,感情生活也丰富曲折,可以说是沿途芳草比比皆是。他的妻子李芳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又知情知理,知退知进。她对丈夫温婉宽容而不迁就,在流言蜚语面前动心动脑而不动声色,有情敌自远方来仍能宽宏大度地以礼相待。正如作者所说,她是个智慧型现代化的贤妻良母。
在广州结识的富豪女儿阿桂属于当今社会的生活贵族、文化贵族和精神贵族。她阅尽千枝万杆不知所栖,好不容易遇到农子这个心仪的对象,却发现自己迟了半拍。在理智地为农子放行后,却又远涉万水千山介入农子家庭。这种锲而不舍的苦心追求,反映出当代“三高”女性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和无奈。李芳的姐姐金样是农 子的初恋情人,两人青梅竹马却失之交臂。金样不是不懂爱情,也不是不爱农子,只是看不到农子的“钱图”和前途而与农子忍痛分手,最后遇人不淑,遭到捉弄,令人感叹唏嘘。她其实也没有错,只是太“现实”了一点,“现实”得连她自己也后悔莫及。这样的世俗女子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她们其实还没有自立,没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这种彼此交错,牵肠挂肚的“四角关系”时,文字非常“卫生”。他把年轻人缠绵细腻的感情交流写得既热烈奔放又庄重深沉,在情色横流的当今文坛为我们保留了一方净土。与上述各种各色人物相比较,尖尖、赵大碗及胡乡长等几个负面人物形象,则显得有点单薄。如对农子的半拉子兄弟尖尖的描写就显得掉以轻心,没有把这个随母亲后嫁的私生子成长变“坏”的曲折经历和心理路程挖掘出来。他和农子间的互动也略显简单化。当两个明争暗斗的对手发现他们居然是明兄暗弟时,那种五味杂陈的感情宣泄,最能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可惜作者没有给他们留下充分展现内心世界的机会。
赵大碗的攀比心理和失衡表现具有一定代表性,实际上是传统的均富思想被扭曲的表现。他的一系列反常举动都发韧于此,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仇富行为,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均富思想本身并没有错,它实际上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在物质方面的具体体现。攀比心理也是中国国民素质的一大要素,古人所说见贤思齐其实就是精神攀比。“见富思齐”可以说是物质攀比。二者本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但处理不当就可能形成反动力,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害。赵大碗的行为就属于此类。作者对赵大碗的所作所为鞭挞有余,对他的精神世界剖析不足。这也是本书的一点不足。
但统观全书,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立意确实新颖独特,高就高在农子的发迹轨道上: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农村。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终而始,实际上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它深刻揭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根本归宿:农村既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大本营,又是他们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农子虽然悲壮地走了一次“西口”(南下),但是他经商而不弃农,并在实践中努力摸索新的方式来驾驭土地,在人和土地之间建立起科学、互惠的互动关系。他的致富网络不仅涵盖农村而且扩及城市,并且还在向国外发展,这种崭新的创业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部《农子》牵动起我的万种乡情,既为家乡的巨大变化高兴,又替农子致富事业操心: 农子和他的团队下一步该迈向何处?外村的几千亩土地能不能承包?国际市场如何打入?领导换班对他们有没有影响?他们能否继续得到“上边”支持?还有银行贷款,集资,股份制,以及日益发展壮大的村社企业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等等,看来得打国际长途向作者请教了。
我在中学时期就读过董应南的不少作品,如报告文学《贫农的儿子回来了》和电影文学剧本《绣乡图》等,前几年还读过他的小说、散文、随笔集《岁月留痕》。现在又看到这部长篇小说《农子》,深深为作者始终如一的“农”字情结所感动。感谢作者和他的《农子》,刷新了我对家乡的旧有印象,燃起了我对家乡新的希望。
晋南,老家!你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