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005-04-29张金寿

电子商务 2005年12期
关键词:商务电子商务技能

全球化下的网络经济已经是一个发展趋势,它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应用主体等层面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等对发展电子商务的认识逐步统一,电子商务应用快速发展,前景广阔。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目标看,从事电子商务高职教育的人士,除了要探索整个高职教育共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问题外,还需要对电子商务本身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尽快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专业办学走向成熟。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还是信息技术,这一问题近年来在从事高职商务教育的同行之间仍有分歧。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代商务人才,还是培养具有商务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受这一本质问题不同认识的影响,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同样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名义下(注:未注明培养方向),教学设计方案已经形成了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维护、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等多种培养思路。一些院校的教学设计甚至已经看不出培养学生商务能力方面的思路,课程体系和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太大的区别。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认为电子商务职业是一个新职业,不需要掌握传统的商务技能。他们对传统商务理念及其业务流程没有太多的认识,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透,这导致了课程体系对传统商务知识和技能继承不足,学生对经过几百年市场经济千锤百炼的传统商务理念缺乏认识,缺少传统商务业务处理能力,对企业不同层次类型的商务岗位适应力较差。

传统的商务人才,是根据不同类型由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国际贸易等一系列细分了的商务专业来培养的,这体现了社会岗位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而电子商务复合人才,既要复合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TT技术,又要求掌握良好的商务运作能力。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处理不好这两类技能结构的复合,使学生的技能过于分散,学而不精,专业缺乏特色,在与传统商务人才或计算机类人才的岗位竞争中形成不了可持续的专业竞争优势。

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相关环节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电子商务课程设置难度较大。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主要涉及的专业有:管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学、贸易学、法学等。其中,管理学专业,主要是信息系统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网络技术、网络使用、网站设计与开发、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安全技术、数据库等内容;经济学专业,主要是信息经济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内容;外贸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理论与事务操作、对外贸易电子单证管理等内容;法学专业,主要是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合同法等内容。电子商务涉及面如此广泛,这就增大了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如果课程设置不完善、不合理,就会导致所设课程过时、缺乏连续性、课间衔接不好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教研室林政主任认为:“学生的精力有限,这么多的课程该如何设置,培养目标怎样才能更科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是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操作。技能不仅包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商务操作,还包括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据从事国家职业资格电子商务师鉴定工作的人员说,在前几期的试点考试中,考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要强于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这说明,很多电子商务人才在操作技能方面还很薄弱。另外,电子商务试验要求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实验室,提供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商务的模拟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不仅对硬件要求高,而且还要配有相应的实验室软件,再加上有些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还不具备电子商务实验室这一教学模拟系统。

三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短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教师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系和计算机系的专业教师中调出的,真正从事过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些从事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缺少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则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影响到这些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

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看,主要在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特色不明。从大部分高校来看,好像都有明确的定位,因为他们把电子商务专业分别设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与管理学院,有的设在国贸学院,有的设在计算机学院,还有的设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等,因此,他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商务人才、复合人才等。例如计算机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更注重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经济学院注重学生经济管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计划来看,都在相互模仿,并没有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二是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社会上对电子商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电子商务理论体系本身不完善,再加上对电子商务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缺乏目的性和原则性,在学科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和专业课选择上没有依据,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支持。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由于各高校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电子商务概论和电子商务技术基础这两门课,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差异非常大,这一点可从这两门课程教材的差异上得到说明,其他课程的差异性则更大,在开设的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使得学生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无法全面掌握应有的知识,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是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仅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部分学校还没有实验室,甚至不具备上网条件,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是教材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好几套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内容差别很大,还有一些不成系列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虽然是系列教材,但并不系统和完整,相互之间有重复和冲突,不同的系列教材之间的重复和冲突更加严重,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较大。

六是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电子商务专业讲授现代信息化的内容,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七大对策

一是专业定位要准确。电子商务的成功运作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根据培养的不同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可以分为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人才,电子商务规划和运营人才,电子商务高级人才等几类,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就是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如果将以上四种层次的人才按金字塔结构排列,电子商务高级人才是塔顶,他们将是企业的决策者,而高职培养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应该是金字塔坚实宽厚的塔基。这一层次的人才是应用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对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是决不容忽视的。

二是培养目标要明确。各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全面讲述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同时,应有所侧重点,可将本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营销方向,商务网站维护与开发方向,电子商务网络财务方向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等,以培养出既熟悉电子商务全面知识,又掌握重点技能,能从事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力争办出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课程设置要合理。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上,坚持“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这个“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涉及面要覆盖“电子商务化岗位”的理论知识宽度。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一般是计算机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各占半壁江山,为了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很快切入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将本专业细分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物流管理这三个互为依托的专业方向。电子商务是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这“四流”的统一体,对高职层次而言,其专业方向应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流”和“物流”方面人才。“信息流”又包括企业网上信息平台的搭建和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前者主要是指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维护,后者则构成了网络营销的实质内容。很显然,这三者构成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生态链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和产品的网络营销→物流配送(达成交易)。

四是实践环节要抓实。

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特点,通过电子商务学习电子商务,使教学能够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以及企业的一些针对教学的开放平台,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尽可能早地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资源环境。

在图中,基本技能实验以规范操作程序,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网络软件、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和正确处理实验信息四个方面的训练为主,具体可分为演示试验(如软件的使用)、模拟试验(如电子商务各种交易形式的比较与操作)、制作试验(如静态或动态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特色实训,以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能力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把课程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上述思路,基本技能试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技能“点”,通过专业特色实训,可以把这些点科学地串联起来,变成从事不同工作的技能“线”,最后,知识创新实践把不同的技能“线”有机地衔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知识培养的技能“环”,达到培养“下得去、留得往、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的电子商务人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框架中,“点线”的扎实、熟练是前提和保证,“环”的连接是人才规格能否达到的最终检验阶段。所有的一切必须依赖于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因而质量控制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是建立“零适应期”的教学理念。保证涉猎面宽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宽基础”,实践性课程体系的特点则是“小方向,重特色”,在较为宽广的理论背景下,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抓重点、出特色、讲实效、重实用,培养切入能力强、上手快、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理论课程体系上强调面的宽广,但不要求理论的深度和精度;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若干专业方向,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予以加强、巩固、深化,务必达到一定的深度、精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迅速切入企业岗位要求,适应性强,在岗位工作中实现“零适应期”的“楔型”人才。

六是教材问题要解决。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材的运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学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的书籍还不是很多,能作为教学用书的就更少。因此编写内容实用、适合教学的专业教材,是摆在电子商务专家及有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七是师资建设要加强。教师是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办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有一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电子商务,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多学科知识,这对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懂电脑又要懂商务,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当前高职师资队伍的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师资培养要突出超前性,要加快培养一批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优秀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通过商务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电子商务知识和较高的电子商务驾驭能力,从而胜任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超前送外培训;二是聘请行家到校任教;三是安排教师进修实践。

作者简介:张金寿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赵其其、刘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关注的十大问题《河北自学考试》2004年第5期

2、万守付、莫季玛、赵鸿,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的思考,《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3、刘健、赵顺,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4、弓志强、贾伟,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李汕,高职院校如何选择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职教论坛》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商务电子商务技能
高级技能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秣马厉兵强技能
电子商务
拼技能,享丰收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