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的演员唐太宗

2005-04-29李丹阳

民主与科学 2005年2期
关键词:政要魏征李世民

李丹阳

《贞观政要》是唐玄宗时的史臣吴兢(公元670年—749年)编撰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有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措施等,是一部系统和全面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吴兢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叙唐太宗在位时的封建政事以及李世民本人的领导行为,使唐玄宗从中学习封建统治的经验,成为一代明君,重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场景。因此,此书的教化色彩很浓,难免有修饰、夸大等不真实的地方。唐太宗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和技巧,他勤于思考历史和现实以及自身、虚心讨教,以人为镜,勤于从接受臣下的谏议中获取知识。但他另外还有一些技巧表明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在《贞观政要》中,排除吴兢因个人好恶而专美化、修饰李世民形象的因素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唐太宗深谙演员作秀之道。在众多的谏议故事中,李世民总是扮演忧国优民、勤奋工作、纳言采谏、爱护人才的贤君圣主的角色,而诸如魏征等大臣则扮演维护道理、直言相谏、一心为公的贤良大夫形象。每个故事都是如此相象,以致让人忽视李世民也有昏聩犯错误的机会,而魏征等人也有曲意奉承的时候。此其一。其二,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谏诤发生的时候,李世民的内心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接受臣下的意见,他的退让和接受表面上是屈服于所谓的道理,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他长久以来所树立的纳谏形象,甚至只是为了“讨好”这些被他引为“耳目股肱”的大臣。然而,一切都做得那么巧妙和自然,让人难以觉察出其中的奥妙。唐太宗的宽怀大量、容纳异己,谁又能说不是这种演员技巧所带给人们的错觉呢?当然,对此,我们不能做道德上的批判。因为唐太宗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维护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因应臣下的价值观和给臣下以机会和时间按照领导的期望来改变、隐饰自我,以此,唐太宗获得下属的死力支持。

就像狗喜欢人抚摩它的皮毛,而不喜欢人对它大声呵斥一样,唐太宗的下属也希望获得上司的赞美,而不是严厉的训斥。唐太宗对此心知肚明,应对它所采取的表扬、赞赏技巧运用得很好,即,他要让人觉得他似乎不是一个封建皇帝,而是一个系统学习过领导学知识,并有着丰富领导经验的现代领导者。他对臣下也不断赞美,这些赞美极为泛滥和夸张地出现在大多数的谏议故事当中。比如,他为了表示对太常寺卿韦挺进谏的赞赏,这样说道:“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真朕怀,一何可道!”至于对类似魏征、房玄龄这样的大臣的赞美则更是多如牛毛,骇人听闻。赞美这个技巧有两个核心要素,这就是什么时候赞美和以什么方式赞美。李世民对这两个要素也把握得非常熟练。在时间方面,他通常选择大臣进谏之后即刻给予赞美,这既让大臣在同僚面前感到自己的重要价值,又突显了皇帝纳谏的决心,一石二鸟;在方式上,他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赞美方式,有的时候是直接而强烈的赞誉,有的时候则较为委婉,常常把大臣比作古代的某些名臣。不管是哪种方式,他的赞美都是以符合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为前提的,这让他的大臣十分受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善于赞美的皇帝,才使那么多的能人志士甘于为他竭尽心力,誓死效劳。

唐太宗也很善于使用激励的技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精神。李世民常常用古代君臣合力成就大业的例子来激励大臣。(2)物质。在《贞观政要》诸多的故事中,每次唐太宗接受谏议之后,他不但会赞美一番大臣,通常还会赏赐一些财物或者人户给他们。这固然表明他求谏的迫切心情,但也说明他深深懂得物质激励的强大作用。(3)竞争。通过大臣们在进谏上的竞争达到激励官员的目的,因为只有积极参与进谏竞争的人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猜你喜欢

政要魏征李世民
唐太宗与魏征
李世民的苦心
图看天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治国理政要把握“四个全面”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
若为美女故,一切皆可抛
君臣逗第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