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企业增长强劲
2005-04-29
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对2004年中国273263家非公有制工业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在近日发布了《2005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报告认为,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已占中国企业总量的99.3%,创造了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提供了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当前,中小企业近年来取得空前发展,总体数量显著增加,获利能力明显增强。调查表明,从2001年到2004年的短短3年间,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均实现了大跨度提高。其中,新增企业10万余家,增长了61.05%;总资产规模也上升近6成,而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税总额均翻了一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利润是2001年的近2.5倍,年均增长达34.4%。
成长型企业为主力军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其中,成长型企业为16958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仅6.1%,而资产总额比重和销售收入比重均高达10%。
报告特别指出,2004年我国全部中小型企业中,亏损企业有57691家,亏损面为21.1%,亏损额高达1416.57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实际利润总额为6426.52亿元,其中成长型企业的利润总额为787.57亿元,所占比重高达12.3%。虽然2004年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资产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6.1%,但其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就业人数的比重却分别达到了6.5%、6.6%和8.2%。显然,成长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生力军。
企业规模缓慢增大
成长型企业规模按年销售收入可以分为5个档次,即500万~5000万元、5000万~10000万元、10000万~20000万元、20000万~50000万元和50000万元以上。与1999年相比,2004年处于500万~5000万元区段的成长型企业比重减少了7.83%,而后4个档次则相应增加了2.52%、0.97%、2.5%和1.85%。由此可见,2004年成长型企业的规模相对于1999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规模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趋势。
从16958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规模状况来看,最大的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11.15亿元,最小的只有500.1万元,两者相差4221倍;即使在最佳500家成长型企业中,最大销售收入企业(55.5亿元)与最小销售收入企业(645.1万元)之间的差距也达到了860倍,这种差距主要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生产技术经济特点的影响。在最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中,经营规模越大,成长能力越强(成长指数越高)。因此,在保有成长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规模经济优势,依然是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可选择的路径之一。
分布差异明显
研究报告表明,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河北7个省份,而这7个省份全部为沿海地区。这些成长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61.81%;其中,仅广东一省就占到了全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14.77%。而西藏、青海、宁夏、海南、新疆、甘肃、吉林、内蒙古、贵州、江西、黑龙江、陕西、重庆、广西14个省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总数也仅仅占14.05%。对比1999年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分布可以发现,广东、浙江、上海三地所占比重有所增长,其中广东最为迅猛,比重增加近5个百分点,一举超越山东、江苏跃居榜首。而福建亦取代河南成为成长型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
5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省份分布则更加不平衡,它们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福建5省,其所占比例为全部500家企业的68%,仅浙江一省就占21%。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为中西部企业数量之和的2.65倍,地区间的差异比高达1:0.22:0.16。在最具成长性的前5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389家)占77.80%,中部地区(62家)占12.40%,西部地区(49家)占9.80%;东部地区企业数量为中西部企业数量之和的3.5倍,地区间的差异比更高达1:0.16:0.13。
东部地区成长型中小企业5年中在各项经济指标上的变化并不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则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尤以西部地区发展最为迅猛。而中部地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放缓迹象,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中部地区需要加快发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行业状况影响巨大
从1999年到2004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在销售收入和利润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有所变化。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如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仍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而一些规模经营要求高或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如采矿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则很低。行业成长潜力和行业成长状况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
内资私营比例最高
从所有制构成来看,全部样本企业中内资企业(53045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39家)和外商投资企业(10132家)的比例为5.23:1.04:1;在16958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中,三者的比例与以前比变动不大,约为5.24:1.07:1,三类企业的户数分别为12153家、2486、2319家;而在500家最佳成长型企业中,三者的比例变动较大,大约为6.67:1.11:1,分别为380家、63家和57家。这可以明显区分内外资比例的差异。
具体到所有制类型,在全部样本企业中,私营企业比例最高,共有19954家,其比例高达27.07%;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2973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7.60%;再次是国有企业共7088家,其比例为9.62%。
自主创新能力待提高
在联合课题组对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周正庆认为,“目前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中,虽然普遍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是从总体上看,其高科技的特点并不鲜明”。报告显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企业使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落后,其中的2000家企业,只有44%的企业使用的技术是当前先进技术,近60%的企业使用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或更早的技术。而引进技术成了中小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仅有1/5多一点的企业自己开发推出新产品,多数企业研发基础薄弱。
在管理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策略仍然是以低成本战略为主,打价格战,新产品开发并不是其竞争主要手段;而且,信息化水平低,企业虽然已经建立公司网页和网站,但在内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设计等方面还比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