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响起来等2篇
2005-04-29
掌声响起来
文/张重光
人们做事都讲求一个效果,但有的效果不是事物发展的本身,而是另外“做”出来的,就像电视节目,有专人司职“效果”。如一些电视肥皂剧,画面上并没有观众,但听见有一帮人在那里时不时地笑一下,或鼓一阵掌,以烘托气氛。记得比较早是看美国的那个《成长的烦恼》,每每剧中人物有一些好笑的话语或举动,便总有笑声或掌声响起来。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肥皂剧,也不失时机地引进了笑声和鼓掌。效果运用得好,可以让我们有置身剧场的感觉,不仅热闹也常会受“场内”气氛的感染而更加入戏;倘运用得不好,有时候那也会影响情绪,适得其反。比如现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经常播一些上海方言肥皂剧,“效果”用得很频繁,不太好笑的地方,“里面的人”也在那里乱笑,像在瞎起哄。
还有就是看有现场观众的电视直播节目,影响情绪的也不仅仅只是节目本身,还有那些在现场看节目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节目的反应。他们就是效果。
说实话我是常常有点提心吊胆的,怕被“效果”影响了情绪。就像去剧场听古典音乐,令我担心的倒不是演员临场发挥不佳,或是突然断了根什么琴线,而是最害怕场内观众鼓错掌,不该拍手的地方也拍手,吃力不讨好,把好端端的一场音乐会给搅了。在我的印象中,电视直播节目中的那些观众好像都比较容易满足,动不动就花枝乱颤,开怀大笑,还一个劲地鼓掌。我就是不明白,他们怎么就这点层次,明明是逗小孩的那点玩意儿,要做大人的那么开心干吗?看到这些画面,情绪也往往坏了大半。有时我又觉得有点愕然,明明看见他们在鼓掌,脸部表情却是麻木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笔者有幸在京参加一次现场电视录播的联欢会,也扮演了一回现场观众,才明白那些掌声和笑声是怎么回事。原来很多是导演在指挥,一个劲地要你笑,要你鼓掌。他不住地吆喝着“前排怎么不热烈?”“后排席上再给点掌声!”我们席位四周还有人举旗指挥。我们就是在他们的指挥下,一次次地笑、一次次地鼓掌。我想此时要是给我一个特写镜头,也一定是麻木着脸鼓掌,那表情也许还有点不屑……
原来舞台上常有假唱,舞台下也常有假鼓掌和假笑。往往假唱好骗人,假鼓掌假笑却容易漏馅,因为毕竟台下的人不是演员出身,让他们演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演像的。
今年的春晚情况好一些,比如对《祝寿》《回忆初恋》这样的很概念化的小品,剧场内反应十分冷漠,不像有人在那里逼着你笑和鼓掌。
笑自己想笑的,鼓自己喜欢鼓的掌,不仅自己痛快,让人看着也舒畅。
笑不笑不由你
文/刘利
欣赏艺术,或者看一场娱乐秀,没什么感觉——不流眼泪不发笑没什么大不了,有大不了的是你不想笑旁边有人逼着笑,就跟重光兄说的“前面的笑狠点”“后面的怎么笑得不够?”一样,说实话,我要在那样的场合,真要把俺逼狠了我就哭给他看。话又说回来,我要真哭了,最严重的后果顶多也就是给导演赶出演播大厅,他的节目照常录制,我少看一场笑得要哭的节目倒也是我的幸运。可怕的是在更多的场合,你该笑不笑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我有一个朋友,进公司不久就加官进禄升得很快,问其原因,说是领导跟她交过心,第一回一起吃饭,领导讲笑话,全席就她笑得花枝乱颤最最开心,领导觉得她深得他的幽默最卖他的账。我就问她,她领导是不是真的那么幽默风趣,她说狗屁,连贾政都不如。她就给我讲《红楼梦》贾府中秋赏月的故事,席间大家讲笑话取乐子,二老爷贾政讲了一个怕老婆的笑话,说这个男人舔了老婆的脚心觉得酸,还说是头天喝了黄酒的缘故,这个笑话既无聊又恶心,但“说的众人都笑了”,众人还“又都笑起来”。后来大老爷贾赦也讲了个笑话,说一个母亲生病,针灸的针不着她的心,因为她的心长偏了,这个笑话影射贾母偏心,喜欢贾政不喜欢贾赦,于是贾母不高兴了,说了句:“我也得针一针就好了。” 凭良心讲,这个笑话还有点意思,但是这回众人都没有笑。朋友说你看到没有,《红楼梦》里的都是人精,那样的场合,这笑话好不好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谁讲的,更重要的是坐主席的觉不觉得好笑。如果你不该笑的时候笑,该笑的时候不笑,如果你的身份是黛玉宝钗等尊贵小姐,你跟宝二爷的婚姻大事就会因这次出乖露丑给狠狠降分,如果是袭人鸳鸯等丫鬟,自然要给贾母这中秋赏月戏的总导演赶下场去,还得扣上一个月月钱。我在这样的场合得老板青睐没什么窍门,该笑的时候比别人笑得狠引得老板注意就是了。
还说《红楼梦》,三十一回宝玉为了让晴雯开心,“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我想的是这笑原本也是可以换钱换东西的,我朋友猛笑几场加了薪升了职,公子哥儿为了让一个任性的丫鬟笑,扇子也撕了几多把。如果重光兄说的那种要你笑的节目,能给现场认真笑的观众开点“笑场费”的话,我想我会努力配合,一切笑声听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