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增长的“质量”

2005-04-29

电子商务 2005年5期
关键词:政府经济质量

白 丽

2005年的经济增长中,引起最大关注的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

彩电大战、手机大战、空调大战,近年来,市场上似乎什么都不缺,什么商品都在降价,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买方市场中享受价廉物美的商品。与此同时,很多产品提供商却感觉到生产什么积压什么,销量每况愈下。产业界一直在呼吁惨烈的价格战对于产业本身的损害,学术界关于“过剩经济”是否到来的争论也甚嚣尘上。

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经济的这种“过剩”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电力消费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所以即使过剩也是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

但是,这种结构性过剩却阻碍着居民消费升级到更高层次。一方面,人们的收入水平还无法使普通家庭依靠自身积累升级到轿车、住宅等万元级商品的消费阶段。另一方面,居民收入面临着分化,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趋于饱和状态,而低收入阶层却不得不限制基本生活消费,这种状况不但降低了现有的消费水平,而且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又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支出,因此,尽管利率连续下调,但是居民储蓄仍呈增长态势。

专家指出,过剩经济的出现,既有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原因,更有体制方面的因素。政府、企业都存在着转变机制的问题。

世界银行在2005年4月27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最近的趋势显示中国需求正在降温,但外部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保持较高水平。投资正在从以往被认为是过热的行业(如钢铁和水泥)转向其他行业。零售的增长势头正在逐步强化,但今年的消费增长很可能还是落后于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的情况也显示国内需求正在减速。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5%,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据估计破纪录地达到了45%,而中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各种措施给经济降温,包括小幅提息。由于信贷增长受到抑制和企业利润下滑,中国内需(特别是投资)的增长在2005年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增长8.3%,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平均通胀率为3.5%,处于政府设定的目标范围内。

GDP增长值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界认为,200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2004年相比可能会稍有下降,但仍然会保持很高的速度,大体上估计在8%~8.5%之间,如果好一点可能也会超过8.5%。

厉以宁在北大光华2005新年论坛上指出,之所以保持这样高的增速是由四个原因决定的。一是投资惯性。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前几年政府进行了大量投资,很多已经开始建设的项目需要继续投资,这形成了投资的惯性;二是人们对住房、汽车、通讯、教育、休闲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这必然会拉动经济增长;三是目前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已经占相当大的部分,但是国家只能够直接控制国有企业投资,而对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只能通过政策引导,不能采用硬性方法进行限制,目前,这股力量的势头不仅没有减弱而且还在增加;第四点也是很多人所忽视的,那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前期。国内很多工厂的设备均购自90年代初,当时在环保方面对设备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如果继续使用这些设备,产品将不再符合环保要求,工厂的排污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另外,在节能方面也需要改进,90年代初建设的工厂对目前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升没有考虑,不更新设备的话,厂商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对2005年国内GDP增速的预测值是8.3%、8.5%还是其它数字,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但是这一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却不仅是百姓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前几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形势严峻,中国出口放慢,同时国内需求不足,很多企业亏损或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这些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依靠GDP的快速增长才能得以解决。1998年3月,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基将本届政府的主要工作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其中“一个确保”就是指确保1998年我国的GDP增长8%。这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要求

专家们认为,以中国的就业弹性为0.1计算,GDP每增长1%,可增加70~100万个就业机会。据估算,GDP保持8%的增速,才能大大缓解当时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果GDP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的话,大约花9年时间GDP就可以增长1倍,也就是说8%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GDP十年翻一番。

但是,GDP的增长速度并非没有限制。据专家们分析,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在不会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在8%以上,所以提出8%的GDP增速是有其理论根据和实现基础的。我国“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为到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而GDP十年翻一番的年均增速为7.2%,可见8%的GDP增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四个方面衡量经济增长质量

2005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

一季度,中国经济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然而,从相关经济数据看,目前,仍然有五大问题困扰宏观经济全局:农业形势不容乐观、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煤电油运绷得太紧、价格上涨压力犹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厉以宁认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中,引起最大关注的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从资源消耗率、环境受损害程度、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四个方面衡量。现在国家安全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能源问题,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大小,代表着经济增长质量的好坏。以石油为例子,依存度越来越大,实际上代表经济增长质量并不好。因此不但要降低消耗,而且要减少在石油等能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

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难度,厉以宁认为现存难点不少。第一个难点在于,长期以来资源价格由国家计划定价,而计划定价往往偏低,这就造成很多企业不在乎资源过度消耗;第二个难点在于,某些产品国内需求量大,只要生产出来,就可以卖,导致企业不去关心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比如说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的问题就少考虑;第三个难点是,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中始终是以产值为主要指标,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转换并不在考核之列;第四个难点在于资金。转换不是一个小问题,往往涉及整条生产线、整个工厂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那么融资和投资主体的问题就暴露出来,这就涉及到改革。厉以宁强调,整体说来,我们国家改革落后于发展。国内经济学界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一再呼吁2005年应该是改革年,要加快改革,改革落后于发展的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

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有自己坚实的工业基础,不然所有的钢铁、石油都依靠进口是无法想象的。但历以宁指出,跳跃发展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阶段虽然绕不过去,技术却可以跳跃式发展。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技术,减少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沼气、太阳能、风能等。

中国加入WTO已经四年,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不能再拖,应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做。此外,除了国家特殊的几个行业,行业垄断必须打破,要逐步形成市场准入的格局。因为行业垄断一方面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同时垄断带来的利润会掩盖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一些关系到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行业,还是需要保障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在这方面,医院的改制相对是比较成功的。

经济增长机制应能自我调节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难以阻挡,但是由于资金、土地、运输等链条断裂及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低等瓶颈的制约,限制了2005年的经济以高于2004年的速度增长。

2005年物价上涨仍有压力,宏观调控不可放松。历以宁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来自四大因素。一是投资需求拉动上游产品如原材料、燃料价格的上涨;二是随之而来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三是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四是国际因素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石油,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物价上涨的幅度应该会在3%~4%,比2004年略低一点。但是如果国际因素突变,会加剧物价的上涨,也可能超过4%~5%,甚至更高。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不可放松也是基于此种考虑。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表现为国有企业的产权约束还没有硬化,地方政府不适当地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在这样的格局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例如利率政策等都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当经济杠杆不起作用的时候,中央政府不得不使用行政手段,或抑制经济过热,或启动经济发展。于是,中国经济总是在大起大落之间走钢丝,热了降热,冷了治冷。

怎样才能使我国经济从根本上避免大起大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的观点是:必须建立起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经济增长机制。

李义平教授撰文指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微观主体是真的,产权约束是硬的,从利益最大化出发考察和审视信息,并能对各种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甚至是前瞻性的反映;二是市场与政府有各自的正确定位,政府不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与企业各自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作用。在这样健全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才能形成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机制,即中央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审时度势地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引导微观主体的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如果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微观层次先天不足,不能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做出灵敏的反应,宏观调控的政策就会大打折扣。

李义平认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经济增长机制的显著特点是:第一,能盈利的时候就进入,不能盈利的时候就退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有强烈的产业升级冲动,以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了建立起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经济增长机制,企业应当像企业那样定位和发挥作用,政府应当像政府那样定位和发挥作用。

企业像企业一样的发挥作用,是指企业必须是产权约束硬化的真正的企业。他们在逐利目的的驱动下,按照看不见的手的指引,选择投资项目,分配资源流向,并最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就进,无利就退,加上优胜劣汰、破产、重组,这就是“看不见的手”,这就是自我调节。如果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例如产权约束软化,就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反应,市场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让政府象政府一样的定位和发挥作用,是指无论哪一级政府都不能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而应当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地发挥作用。政府在明确和保护产权、打击仿冒伪劣,维持良好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只要政府提供了上述的公共产品,就提供了一个厂商、个人和真正的市场主体能最大限度挖掘自我潜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会充满活力,经济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政府经济质量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质量投诉超六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