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第一船”背后故事
2005-04-29顾立坤马宏奎
顾立坤 马宏奎
今年4月20日,是伟大的渡江战役五十六周年纪念日。每当我们走在芜湖市“军民共建双拥一条街”——冰冻街上,就会被马路两旁“发扬渡江第一船精神,努力争创双拥模范城”的醒目大标语所吸引。渡江战役中谁是渡江第一船,可能已是鲜为人知的事了。笔者是两位曾在军旅生活了多年,现已年过花甲的老人,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跋山涉水,进行了专题访问和研究,发现渡江第一船后面不少趣事。
一条登陆线两处纪念碑
无论从哪种涵义上去说渡江第一船,它只能是一条。也就是说,渡江第一船在长江南岸的靠岸地点只会是一处。可是,在繁昌县境内的长江岸边,从荻港板子矶到保定夏湖不到30公里,就树立了两座“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
板子矶上的纪念碑是建立在矶头西北部一块砌有五级台阶大理石的平台上(见照片①)。整个纪念碑是用大理石琢成的,它象一艘扬帆航行的船。石碑底部长约2.5米,碑的主体高约3.5米,宽约L5米,正面镌刻着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十二个大字,左下方落款为“中共繁昌县委、繁昌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纪念碑的背后镶嵌着两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两段碑文,其中第一段的碑文如下: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响应“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庄严号召,以百万雄师发起了伟大的渡江战役。4月20日夜21时许,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7军一部率先突破长江天堑,在繁昌登陆。
而另一座“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建立在板子矶下游的夏湖附近江边公路旁,它距离板子矶27公里。这是一块高约2.5米、宽约0.8米的青石纪念碑。从1989年4月20日起,这块纪念碑一直竖立在江堤外侧的堤坡上。1996年12月,中共繁昌县委、繁昌县人民政府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基地”时才把这块纪念碑移到江边公路外侧一个长、宽约1.5米、高约0.6米的水泥墩子上(见照片2)。碑的背面镌刻的碑文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飞渡长江。四月二十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集团提前发起进攻,率先突破国民党的铜(陵)、繁(昌)江防,所部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五班所乘之船,于二十一时最先在夏家湖登陆。夏家湖——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这一载入史册的地名将永放光辉。中共保定乡委员会、保定乡人民政府。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日。
为什么一条登陆线会先后在两处建立纪念碑?笔者在访问时也没有去追根寻底。大概立碑决策者的初衷是尊重历史吧。在夏湖建立纪念碑,是对党史研究工作者重大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吧;而十年后又在板子矶上建立纪念碑是为了不丢掉一直留在人们心目中板子矶是渡江第一船诞生地的这段光荣历史。1999年4月21日在纪念渡江战役五十周年之际,在板子矶上建立的这座上档次的纪念碑,它给秀美的板子矶添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一个登陆部队找不到自己的渡江第一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编写的《二十七军军史》和《第九兵团渡江战役总结》中的文字记载看到:4月20日19时20分,我人民解放军中路军所属9兵团27军79师235团开始从江北无为县白茅洲的沟渠里拖出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一字排开。其中一营三连指战员已全部整装待发。该连的渡江船舶每船配置一个班战士,一个机枪组,3名船工及连排干部,计20余人,大家都焦急地等待开船的命令。此时,上级传令,各部队整理好船只,“听令开船”。由于过分紧张激动,一营通讯员传错口令,将“听令开船”误传为“立即开船”。只见早已急不可待的3连2排5班那条船,在班长刘德翠的率领下,犹如离弦之箭,“嗖”地冲了出去,两旁的船只也以为战斗已经开始,纷纷划桨开船。刹时间,全团数十条船冲向江心,直向长江南岸飞驶。
5班那条船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仍然冲在最前面,于21时左右第一个在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今保定乡夏湖)靠岸。当时,这一地段因为水枯,江岸崩塌造成陡峭,梯子又被敌人炮弹炸断,全班同志迅速踩着战士李世松的肩膀登上了南岸,立即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冲锋,占领了第一道壕沟和江边地堡之后,向空中打出了三颗红色信号弹,报告登陆成功。渡江战役结束后,部队进行评功摆好,当时关于“渡江第一船”的问题就有争议,无法评定谁是“渡江第一船”。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通讯员传错了命令,提前开船,违反了纪律,不给五班记功,也不授予五班所乘坐的船为“渡江第一船”,是将功补过,而且不解释,不发文电。后来,27军军长聂凤智说:“有的同志问这次究竟是谁先过的江,我们说是毛主席的路线先过的江,人民解放军最先过的江。”从此以后,第一个登上江南土地上的这支英雄部队一直找不到自己当年所乘坐的渡江第一船。五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有找到它的下落。
陈列在国家博物馆的渡江第一船仍然得宠
《人民日报》记者周文毅在他撰写的《木帆船和手推车的架构》一文中写道:一条木帆船和一辆手推车,静静地伏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一间展厅里。这是闯过枪林弹雨的木帆船和手推车,它们曾经演绎了解放战争水陆并进席卷中华河山的血色史诗。它们送走一个民怨沸腾的独裁王朝,载来一个众望所归的新生政权。当年它们胸前可是挂满了勋章。
让我们看看五十六年前这条木帆船在渡江战役中的战绩吧。
1949年4月20日晚17时,53岁的巢县今巢湖市船工张孝华,当时是渡江冲锋突击队中队长,他带着儿子张友香驾着自家的7吨“巢县港1065”号木船,冒着纷飞的炮火和瓢泼似的弹雨,将26名人民解放军勇士由长江北岸无为县泥汊最先送到长江南岸板子矶靠岸,使这支部队第一个登陆。渡江战役结束后,张孝华荣立二等功,其子张友香中弹负伤,立下一等功,并都获得支前模范称号。然而最让他们高兴的是,1959年8月间,经南京军区考证,确认他们家的船是“渡江第一船”,并派员于1959年9月将他们家的船送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起来(见照片③)。1964年9月,张孝华应邀到北京,同心爱的船见了最后一面。1970年2月张孝华病逝。
这段“渡江第一船”的故事,最早文字记录是1959年9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革命回忆录》一书中的《渡江先锋船》一文;1964年9月《安徽日报》在头版作过报道。尽管当前“渡江第一船”众说纷纭,但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这条渡江第一船仍然得宠。国家级的宣传媒体,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宣传“渡江第一船”,总是以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渡江第一船为例。近年来,除周文毅撰写的《木帆船和手推车的架构》文章外,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2004年8月4日23时26分播放的电视纪实片《打过长江去》中的第8集《万千风帆》也详细地记录了这条“渡江第一船”的故事。
历史,是过去事情的记录。在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过程中留下的曲折轨迹,往往会给后人留下空白,留下难题,甚至留下永远也解答不了的谜团。何谓“渡江第一船”?首先要弄清其涵义,不然渡江战役中载重最大的船、速度最快的船、质量最新的船……都能称之为“第一船”,象“京电1号”、小木盆等都能称之为“渡江第一船”,就是这个缘故吧。我们所说的“渡江第一船”,笔者理解为:自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开始,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防线上,第一个把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勇士送到长江南岸的船称为“渡江第一船”。究竟谁是“渡江第一船”,我们也无需再去考证,其实,繁昌县境内的长江岸边树立的两座纪念碑一个是伟大的渡江战役中靠岸一个是渡江部队第一个登陆地点的纪念性建筑物,都是历史的丰碑,是繁昌县人民和江南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在中央大力开展创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今天,立碑的党政机关是否要重新考虑一下,让碑文的文字表述严谨一些、碑文的内容和主题吻合、和谐一些。我们希望不要重现“井冈山上朱德的扁担”的历史笑话。
“渡江第一船”啊,江南人民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