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2005-04-29张光年

理论观察 2005年6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张光年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理性选择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精神支柱;智力支持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5)06—0023—02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理性选择和价值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自由、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丰富多彩,儒道两家是其代表。儒家向往的和谐社会有“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两个层次,“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然祥和、无为而治的道家,最反对社会冲突,最希望社会和谐。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庄子所构想的“至德之世”、“至治之世”,勾画了一幅“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摆脱了一切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社会。诗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谐幸福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在西方思想史上,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理想国家设想为由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组成,他们各守其美德、各尽其本性、各司其职、和谐相处。近代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谴责了圈地运动“羊吃人”的惨剧;提出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的思想;梦想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生活富裕、社会公平、道德高尚、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1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极端痛恨和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希望建立“实业制度”、“和谐制度”、“新和谐村”。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因而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统筹“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强调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23P373,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平衡”等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江泽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所肩负的新任务,提出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是对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

二、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先进文化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主要由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构成。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先进文化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求的和谐社会包括四层含义:其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其二,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其本质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其三,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社会。其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二)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先导。社会发展是以先进文化为先导,离开了先进文化的创新和指导,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精神动力。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给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以强烈震撼,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先导,唤起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丰富的创造力。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有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觉选择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打破奴役人民大众的数千年的封建文化,荡涤了千年沉淀的精神污垢,清理了数千年积累的文化遗产,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来了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走向和谐幸福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从贫穷

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两次社会巨变,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三)先进文化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的治国思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造就了“文景之治”汉武辉煌、“贞观之治”开元盛事、康乾盛世的和谐局面。儒家的“修齐治平”的刚健有为的治国方略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智慧启迪着后人。在国家强盛时,既要有强不欺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和谐仁爱、宽容大度的精神,又要有居安思危、富而思进的忧患意识;在国家柔弱时候,要善于“韬光养晦”、“休生养息”,灵活运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策略,要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的坚强意志。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逐步认清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针对我国现实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机会不均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明确了“五个统筹”决策,从加强党自身的先进性出发,要求全党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四)科学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持。和谐社会不是贫穷落后的社会,而是富强文明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焕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标志,它改造着自然的蛮荒,并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强有力地荡涤着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蒙昧,使人类从对自然的无知盲从中解放出来。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推动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而“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人类社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一路前行,从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发明到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冶铸,到铁器时代铁犁与牛耕的结合,到蒸汽时代机器的发明,到电气时代的电机、电话、电灯的广泛运用,到信息时代互联网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为人类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不和谐到和谐,从悲苦走向幸福铺垫了一条宽阔大道。

(五)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主体因素。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人文文化关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包含着人们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道德情操完美,真善美的赞颂,人文文化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有品位;使人远离盲目与低俗,使人明是非、别善恶、讲仁爱、识礼仪、修和睦、重诚信、选贤能。科学文化关乎科学知识、思想、精神、方法,科学文化的特征是理性的,科学文化使人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使人摆脱愚昧、无知、迷信。每一次科学的突破和创新,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的头脑。哥白尼、伽利略的发现,把人从上千年的神权桎梏中解放出来,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得以从权力的宝座走向平民,广播电视传媒和因特网的应用更使亿万观众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获得教育的权利,今天的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努力关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有序环境。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经济昌盛、政治民主和文化进步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保持平安稳定有序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都与社会保持稳定密切相关。然而人类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的社会,如何化解矛盾,协调社会各种关系,就必须依靠先进文化。因为,先进文化是社会稳定的调控器,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友爱、和谐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植于民众的心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编辑/张振华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新世纪党的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