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党的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
2016-01-15李贵忠
李贵忠
[摘 要]新世纪,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深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党的代表大会;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119
党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三次新世纪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科学的理论观点,谱写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崭新的理论篇章。本文就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新的文化理论观点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以期进一步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文化政策和方针。
1 十六大
十六大是在世纪之初召开的,大会以“发展”和“先进文化”为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大会在回顾历史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时均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时,将一系列文化方面的指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具有的内容。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阐述。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会对文化建设的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综合国力”维度深刻地论述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大会报告也指出,当代世界,文化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存亡;关涉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之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强大的根本性力量。这个论断非常深刻地阐明了文化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大会首次将“文化更加繁荣”确定为“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大会报告将公民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体系”等文化因素确定为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必须要集中力量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建设对文化建设的要求论述得非常具体和明确,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和现实方向更加确定。
第三,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五大使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党的十六大使用“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这表明党的十六大在对文化的属性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文化“自身”的属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发展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所标示的先进文化,其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社会主义。从外延角度来讲,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而言的进步文化,十六大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1]防止西方意识形态之渗透。
第四,大会第一次郑重地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虽然也有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但在行文上,只并列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将文化体制改革并列。虽然说“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在十五大时已经确立,但从十五大政治报告对三者的理论阐述的程度来看,文化建设显然没有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被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的科学概念,而且提出要实行对文化体制的改革的要求。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用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样的语调,并列论述,这就明显地显示出将文化建设地位提高到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样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最有现实意义的亮点,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要求,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五,大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在党的文献中“文化产业”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确认。经营性之文化产业和公益性之文化事业之区分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两者的领域和范畴进一步明确。两个方面作为文化整体领域中的两大成分分别发展,文化产业之价值、作用、目标和途径等得以明晰。十六大报告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繁荣文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有了明确认识,那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之举措,标志着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先进文化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开辟了文化发展的有效的实现途径。这就为新世纪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六,大会第一次明确将继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而且,对于什么是民族精神做出了科学的阐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加宽阔的虚怀观察世界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政治和国际地位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际,而作出的国家文化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的文化理论包含极其丰富的创新成果,这些新的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理论创新的结果,建设先进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先进文化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和重要现实途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这表明,在文化建设上,党的意志和国家、人民的意志是高度统一的。
2 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是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的形势、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文化篇章中的关键词是“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对于文化建设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之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文化建设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表述文化建设的作用时使用了“重要源泉”和“重要因素”这两个词语,对十六大提出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论断加以补充,对文化作用的表述更确定、更准确,深化了十六大对文化地位的认识。并且提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2]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地位的突破性认识。
第二,对于什么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有了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提出并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理解。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任务,是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一条红线、主线、中心线。
第三,对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目标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定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任务明确,任务更高了。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且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任务明确地提出来,这是十七大关于文化的理论创新的“亮点”。
第四,对于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视程度更高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党的十七大文化理论篇中明确化。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确定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突破了长期以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仅强调政治、经济权益的局限。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第五,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科学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将教育问题从文化建设中分出,列在“社会建设”中。把科技从文化中分离,放在经济建设中。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的把握更加准确。
第六,对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认识更加明确。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七,对于文化发展的途径有了新的科学认识。文化的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党的十七大将这两个方面确定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强调要对“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进行创新”[2]。“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2]。这是对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正确认识。
第八,文化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既要抓文化事业,又要抓文化产业。既要抓繁荣,又要抓管理。既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第九,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之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党的十七大还把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
第十,十七大报告把“和谐文化”“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业态”等概念写入报告。这些新的概念、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等重要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生产力”论,是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命题,集中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七大的文化理论创新深化了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于文化建设之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论阐释,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使得我们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文化为何发展、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与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答案。
3 十八大
党的十八大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立足现实,着眼全局,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工作任务等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大会报告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报告的第八部分,系统论述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途径、重点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篇章中的关键词是“扎实推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对于文化理论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文化建设的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文化强国”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更加注重文化自身意义的目标,是一个更加注重目的的确实性和政策的有效性的目标,是一个对实施目的界定更高的目标,是一个主题更鲜明、操作更具体的目标,是一个将文化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基石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之目的的认识的重大突破的标志。
第二,对于文化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准确。十八大报告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两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十八大报告用“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两个词来说明文化的属性,极其准确、极其科学。这是从文化自身的本质特性来说明文化的作用,是一种以“文化为本”的科学态度。这是对文化建设作用的最为深刻和最为准确的把握。十八大报告指出:“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
第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于什么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主线和价值蕴含。因此,党的十八大郑重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十分重要的位置。文化强国作为目标,其实现的基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作为手段,其力量所在,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做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其一,大力开展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其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发展。其三,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其四,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其五,坚持“三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观。这个新的科学论断,是对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有继承,也有超越,是对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
第四,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大会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这就从道路方向和着力点两个维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并明确阐释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提纲挈领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要求和总目标,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之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而文化活力有两大来源,其一,改革。全面深化文化改革,扫除文化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的阻碍。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其二,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五,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那就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科学论断。这是一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党和国家的文献中,没有直接使用这种提法。
第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明确,更积极。传统优秀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十八大对待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非常明确,旗帜鲜明地提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并且要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有方向,有方法,可以说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党的十八大的文化建设的理论,是着眼全局,以“文化”为本的、全面的文化建设理论纲领,是文化自强的纲领。文化强国目标和文化道路的提出,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2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