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两地
2005-04-29张亚先
张亚先
我的老家在科尔沁南部沙地边缘的一个小镇,从地图上看,向南延伸数公里,就是连绵起伏、一望无垠的浩瀚沙丘。二十多年前,那里曾是一个土质肥沃、水草丰美的地方,尽管人们过度垦牧,土质已露出了沙化的迹象,但在当时机械化程度不很高的情况下,科尔沁草原还是以它博大的胸襟,濡养着这里的人们。也有沙丘,但同我们脑海中濯濯童山、不毛之地的沙漠概念还不一样。那时雨水是充足的,沙丘上生长着耐旱和不耐旱的各种植物:杨树、柳树、柏树、马莲、麻黄、各种青草。那里曾经是我儿时的乐园。小伙伴们在沙丘上尽情地玩耍,在所有的游戏中,最为陶醉的是带着一盘盘夹鸟的夹子,放上事先捉好的虫子,沿着壤沟,在柳树丛底下安放好,捕捉红靛、黄鹂、蓝头、翠鸟和那些五颜六色叫不上来名字的各种鸟儿,在空旷的原野中,听鸟啁啾,望蓝天白云,任微风轻拂,任心思遨游,欣赏战利品——无辜的鸟儿们(那时还不知道保护动物,心里还没有环保概念),过着优游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内心很是惬意。
这样的生活过了几年,我家举家北迁,从此再没有在沙丘上玩耍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混乱的年代将要结束,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脚下的这片沃土,直到今日,我仍在这里工作、生活。呼伦贝尔这块神奇的土地一直是我牵挂的第二故乡。
初来乍到,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感觉一切都很新奇,自然景观与老家完全不同,这里山高林密,水草肥美,野花连片。下了车,熟悉了一下新家,就迫不及待地往山上跑去。山上,到处都是碗口粗的柞树、白杨,还夹杂着笔直的松树。有了树,我好像马上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达紫香花映红了一侧山麓,粉紫色的苜蓿花攀藤而上,林间空地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芍药,耀眼得欲扑人面。绿的林、青的草、各种颜色的花,斑斓绚烂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这里尽情地欢歌,把一切都忘记了。山下的草地,则绽放着红黄相间的黄花菜,密密麻麻,也盛开着兰花、蒲公英花、草碎白花。我们蹿蹦跳跃,一边唱着歌一边采摘,一会儿就能采一大把,编成一个花环,戴在头上,余下的拿回家,晾晒干后,就变成了美味佳肴。鸟儿更多更大了,野鸡、野鸭、飞龙到处乱飞,水泡边常常见到一窝窝的天鹅蛋。我自小喜欢飞鸟,曾无数次幻想变成飞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神奇的鸟儿,在老家从没见到,感觉很新奇。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何况置身于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记忆中,只要有空暇,或父母看得不紧,就一定跑到外面“野”去。
几年后,我离开家,在外读大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山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再回去时,我的第二家乡的自然景观彻底变了模样。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山下的草场不见了,代替的是黑黑的土地。有利用价值、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开垦了。田野里,还有无数台拖拉机在轰鸣着。往日的青山绿水、繁花似锦的优美景色不见了。改革开放,生产力解放了,人们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都在齐心协力奔小康。人们更多的意识是:地多就能多打粮,粮多就能多卖钱,多卖钱就能过上好日子。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风调雨顺的日子过了几年,老百姓稍微富足了,地方经济稍有起色了,人们为此沾沾自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突然发现情况有些变了,这天怎么不下雨了,这风怎么越刮越大,空气中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沙尘。于是大家行动起来,人们开始抗旱了,开始种树种草了,地方政府指导农户退耕还林了。歌德曾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是一个启示。教训是惨痛的,所幸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想在前面,可以少走多少弯路啊!
经过几年的休整,这里情况有所改变,天又蓝了,山又绿了,水又澄澈了,良好的生态效益重又回来了,我所在的旗实现了绿色生态农业,家庭增产增收,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人对故乡,感情总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心中。著名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故土难离,愈到晚年,愈思念自己的故园,尽管那是一片沙化的土地。我的父母经不住思念家乡的诱惑,重又回到了最初生养他们的土地。村庄依然,但熟识的能够拉上话的人已很少,亲属多已远迁,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多已故去,和年轻人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他们还是愿在那里住下去。来信中说,他们每日绕着村庄慢走,或到更远的西辽河畔听涛声汩汩。
父母年事已高,到了儿女们开始惦记他们的年龄。我和弟弟每每要他们来住,他们以住不惯楼房,不习惯城里生活为由而推脱。只能由我们定期探望他们。少小离家,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走,一转眼,我也离开家乡三十余年了,这期间,虽然我无数次从家乡的身边越过,但从没有停留。老家的面貌还是当初的样子?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留下了我多少童年的足迹啊!我深知,我的梦中也无数次闪现家乡的景像,除了惦念父母,童年时脑海中家乡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我的一个牵挂。
带着这样的一份心情,我回到了故乡。
出乎我的意料,家乡的变化更大,周边的生态建设更加完好。沙丘上都种植了沙棘柏,沙窝里都是高大的杨树,基本上把沙丘固定住了,由于围栏种草,坨子里(当地人的一种叫法)的植被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珍贵的药材麻黄草已禁止采挖了,牛羊等各种牲畜已经不再散放。农田里的水浇地改成了喷灌。舍饲圈养,退耕还林,种树种草等措施有效保护了环境。在镇政府工作的姨夫谈起生态治理,雄心勃勃地说:只要措施得力,方法科学,科尔沁沙地完全可以治理。言谈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激情。我的老父亲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游览了湿地。我万分惊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居然有了湿地,而且上面长满了芦苇,鸟儿在芦苇丛中孵雏,神游中,恍若置身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部分湿地。
两处家乡,两处牵挂,放眼中华版图,我不希望看到刺眼的黄色,它从来不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其实,我更希望神州大地蓝天碧水,行遍祖国各地,到处都如在图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