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小苗需要全社会的呵护
2005-04-29任洪
任 洪
如今已是小学生的林林在2岁时,因为没按时注射胰岛素,险些送命。当时,林林住爷爷奶奶家,老人心疼外孙女每天要打针,便私自停药,还带着她去外地做针灸。没想到,在途中林林就昏迷了,送医院抢救才脱险。几个月前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组织的糖尿病夏令营里,林林向小病友们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糖尿病是一个沉重的名字,它带给孩子们的是漫漫人生路中的艰难考验,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儿童糖尿病群体急剧增大
据今年11月份的《儿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在1999年至2000年间对915名青少年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每14人中就有1人的空腹血糖偏高。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内分泌学家考夫曼指出:随着美国孩子的腰围不断增长,2型糖尿病“像海啸般冲过来”。
据专家介绍,我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也在持续增多,已从过去占成人10%左右上升至现在的15%~18%。儿童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多的同时,患病的种类也发生着变化,原本只在成年人中多见的2型糖尿病也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显现且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有专家估计,现在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有300万~400万。
糖尿病患儿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糖尿病儿童所碰到的问题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沉重的打击使患儿极易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易伤感等,乃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有些家长也常常出现悲伤、自责、气愤、怨恨、失望、压抑等情绪,或是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到处投医。家庭的不良气氛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创伤。
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们曾对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0%的患儿存在行为问题,包括社交退缩、交往不良、抑郁和焦虑。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仅凭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相结合,才能使糖尿病儿童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受伤的小苗需要全社会的呵护
家长的心态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家庭和睦、父母的关心支持是患儿战胜疾病的基础,正视现实,坦然面对是良好的开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气氛不仅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对糖尿病的控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患儿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时,其心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父母要多尊重孩子,以鼓励为主,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对饮食的管理,做好病情记录,适当安排运动等。遇到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增强独立解决困难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使其感到医生是帮助他们战胜疾病的朋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克服困难的有力武器。医院、社会团体及企业多组织病友俱乐部、夏令营等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患儿融入战胜糖尿病的大家庭,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目前社会上给予糖尿病儿童的同情和支持远远不够,拒绝和异样的目光使孩子感到自卑。多给他们一些爱,让这些受伤的小苗得到正确的、科学的呵护并健康成长,是家长的责任,也需要糖尿病专业人员、教师、大众、媒体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儿童糖尿病不在大病医保的范围之内,一些条件不好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甚至无力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救治。怎样来帮助这些家庭的孩子,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让所有孩子远离糖尿病的痛苦,让所有糖尿病患儿经过治疗,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恐怕不仅是患儿和家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在此,呼吁社会各界给予糖尿病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