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探源
2005-04-29徐春燕
徐春燕
康姓是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
康姓的得来最早源自古老的姬姓,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西周时期,他们的始祖是卫国的康叔。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武王灭商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后来因为武庚与三监联合叛乱,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陶氏、施氏等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建立卫国,因此他又被称为卫康叔。
康叔到卫国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
卫康叔死后,谥号为康。此后,他的子孙就以祖先的谥号为姓氏(一说是以封地为姓),称自己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卫康叔立国于卫,其区域包括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袤;国都在商朝的旧都殷墟,即今河南淇县境内。康姓子孙在这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故而淇县被视为康姓的发祥地。
以后卫国又曾几次迁都,康姓子孙也随之迁徙,因此卫国都城的转换也可以被看作是康姓的早期播迁过程。先是西周时由淇县东迁至曹(今河南滑县以东);春秋时期,卫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所灭,卫文公依靠齐桓公的帮助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从此成为小国;卫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时,又于公元前629年,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则已渡过了黄河;公元前254年,卫国又成为魏的附属国,后来秦战败魏国,卫被迁至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秦始皇统一中国,卫国最终为其所灭。
卫都的屡次迁徙,使得康氏后世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在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
从秦代开始,康氏子孙加快了他们播迁的步伐,开始向更远的西、东方向迁移,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并形成京兆、东平两大郡望。汉代,康氏有向北迁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再以后,我们逐渐的可以从史书、谱牒里发现康姓人遍布全国的身影。
康姓属于一姓多源的姓氏,除了姬姓的汉族后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支,即臣服于汉朝的西域康居国。
据《梁书·康绚传》记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换言之,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出现于大约2100年以前大汉声威远播之时。当时丝绸之路被开辟,西域康居国(亦称康里)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之后就在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落脚待诏,后来定居河西,子孙世代繁衍,后代以康为姓,日久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族没有分别。这一支外来的康氏,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康绚曾祖坚,曾任苻坚的太子詹事,生子穆。康穆率家族迁居于湖北襄阳的岘地,朝廷专门为其设华山郡蓝田县以安置。南朝宋时康穆被任命为秦、梁二州的刺史。康穆长子元龙,次子元抚(康绚的父亲),两人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康绚做到司州刺史。
见于史载的西域康居国后人还有不少,如东汉高僧康孟详、三国时期高僧康僧会。唐代有军事将领康留买、康达、康洛以及富商康谦等,此外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其祖先也是康居国人。源自康居国的康氏,虽然不是汉族人,但其家史源远流长,其家族早已融入了华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北宋初年,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
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康姓。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唐朝西域突厥族康姓,移民西北和四川进入中原,最后融为汉族康姓。
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都为康。在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中,也可以寻到康姓的踪迹。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