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八斋
2005-04-29冯务中
冯务中
今日的清华园内有八座比较有名的斋子,我称它们为“清华八斋”。“清华八斋”可以分为“前五斋”和“后三斋”。“前五斋”指的是明斋、善斋、新斋、平斋、静斋,均建于解放前;“后三斋”指的是强斋、诚斋和立斋,均建于解放后。
“前五斋”都是当时的学生宿舍。这几座斋子最初建成的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典雅的名字,而是叫做几院几院番号式的名字,都是一些没有文化品味的泛泛之称。其中,明斋叫作四院,建于1930年;善斋叫作五院,建于1932年;新斋叫作六院,建于1934年;平斋叫作七院,建于1934年。以上四斋都是男生宿舍。静斋建于1932年,是当时的女生宿舍,因其外观酷似炮台,故有“炮台”之称,又因其管理制度严格,男生很难进去会客,故被男生戏称为“堡垒”。“前五斋”中,只有静斋因是女生宿舍而独处于近春园之侧;其余四斋都在图书馆附近,为的是便于学生们读书。1935年,学校第96次校评议会决定:“四院改称明斋,五院改称善斋,六院改称新斋,七院改称平斋,女生宿舍改称静斋。”
显而易见的是,这几座斋子的名称都源于《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斋,“在止于至善”—善斋;“在新民”—新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平斋。“前五斋”依然存在于今日的清华园中,只是今非昔比了。现在的明斋、善斋、平斋都是教工宿舍;静斋成了清华的一个招待所;只有新斋被装饰一新后成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办公楼,承担起了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历史使命。
这里需要说明几个问题。一是明斋的“明”字是“明明德”中的前一个字还是后一个字呢?是作为动词的“明”还是作为形容词的“明”呢?从后面新斋的“新”字来看,这里的“明”字很有可能是作为动词的“明”。作为动词的“明”在这里能表达出更为生动和隽永的意思。
二是有人认为静斋的“静”字来自于《诗经》中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理由是取“静女”之意与女生宿舍是极为相合的。如果只从静斋这一个地方来说,这种讲法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将明、新、善、静、平这几座斋子联系起来看,静斋的“静”字无疑来源于《大学》而非《诗经》。
三是“前五斋”的得名极有可能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思想有关。“前五斋”建于1930~1934年,命名于1935年,其时梅贻琦正是清华校长(1931年~1948年)。梅贻琦著有名文《大学一解》,此文是梅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熬夜撰要,由当时的教务长潘光旦代拟而成的,发表于1941年4月的《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在此文中,梅贻琦道:“及至大学一篇之作,而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见显著。《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梅先生不仅对《大学》很熟悉,而且很欣赏,他的此文就是发《大学》之义而广大之。虽然梅先生作此文已距“前五斋”命名有些时日,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据此推测“前五斋”的命名与梅贻琦的《大学》思想不无关系。
“后三斋”都是解放以后建的。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的黄延复教授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和1952年,人民银行缺乏专业人才,便与清华联合办了“银行专修科”以培养专业人员。为了方便学员上课,便在清华园建了三座宿舍供学员使用,这就是强斋、诚斋和立斋的由来。其中强斋是供女学员使用的,所以和同为女生宿舍的静斋比邻而居。诚斋和立斋是供男学员使用的,同“前五斋”中除了静斋的其余四斋基本上位于一处,即今日清华图书馆新馆之侧。这三座斋子名字的由来现在已经很难溯求了,但是我们可以猜想是出于儒家的某部经典。之所以作这样的猜想,一是因为当时还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大的政治运动尚未开始,儒家文化还没有成为政治运动的焚坑对象;二是因为当时还未进行全国高校大调整,清华还是一个综合性大学,它与老清华的血脉依然紧密相连,因此仿照“前五斋”取名于儒家经典的历史经验为“后三斋”取名在当时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关于“诚”、“强”、“立”,可以在《大学》、《中庸》、《论语》等典籍中找到很多句例,此处不再例举。
“前五斋”和“后三斋”的名字都是一种“定名”而非“虚位”。韩愈在其《原道》中提出了“定名”与“虚位”的区别:“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定名指的是具有确定含义的具体概念,虚位指的是可以包含各种不同解释的宏大概念。定名与虚位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以韩愈的这段话为例,相对于道德,仁义是定名;但是如果是相对于“博爱”和“行而宜之”,仁和义则又成了虚位,因为仁和义还可以被别的思想家作出别的解释。像“明、新、善、静、平、诚、立、强”这样的经典范畴,不仅见于儒家经典,同时也见于儒家之外如墨、道、法诸学派的经典之中。这些概念具有很强的学派性,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派那里甚至在同一个学派内部都往往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而我们之所以说这几座斋子的名字来自于儒家经典而非其他学派的经典,是因为儒家在显性文化的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同时也是普通中国人所言所行的基本文化资源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清华八斋”的名字在儒家文化价值系统中都是有所定指的,它们都是“定名”而非“虚位”。至于它们究竟表示什么涵义,需要我们结合其各自的原始出处细细体悟。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清华八斋”的名字作出另外的解释。
总之,“清华八斋”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它们都有深刻隽永的文化资源作为背景。想想现在清华的学生宿舍都是以毫无人文色彩的阿拉伯数字命名的,两相对照,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今日的清华早已不是一个多学科的工科大学,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今日的清华既有大师,也有大楼,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大楼都缺乏一个令人回味的好名字。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