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务必少之又少

2005-04-29黄海月明

视野 2005年7期
关键词:火烧读书人秦始皇

黄海月明

我本来就不大读书, 而且越来越不读书了。

于是我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曾经证明,如果我能够读懂某一本书,那么就无此必要读它;如果我不能读懂,那么何必浪费脑细胞呢?如果碰巧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那么我宁愿等待,我相信时间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垂帘听政者。打个比方,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能够跳过248厘米,那么他不会老是重复这个高度;如果他不能达到这个高度,那么他的坚持不懈除了自惹烦恼就没任何用处了。读书就是跳高。我不知道这个论证是不是真的正确,但是我相信是正确的,因此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继续不读书。

如果偶尔例外不得不读书,那么尽量少读。尽最大可能读尽可能少的书。现在书的数量太多太多,并且越来越多。古典的、今典的、中点的、西点的,斑斑点点,密密麻麻。来到书店,不知何处措足,不知何处下手,不知何处开口,甚至不知把目光投到哪里。我感觉这是很危险的。即便自然界的森林,都不能任其疯长,必须在合理的时候加以砍伐,甚至放火烧掉一些。说起火,人类曾经用之于书。秦始皇曾经焚书。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也曾经付之一炬。古希腊的书籍,虽然不曾听说被火烧过,但是也曾经淹没在黑暗之中。不论是火光还是黑暗,并不曾阻挡文明的进程——这是被后来的读书人考证的。其实不必读书人论证,稍微世故的人们不难理解:如果一本书足够好,那么它即便经过火与黑的洗礼,仍会在人们记忆之中生长;而那些不值得阅读的书,不被火烧也会消失,即便读过也不会读出什么。

只有经过火烧而不灭的,才可算作好书,才值得一读。然而现在,既没有了秦始皇,又增加了无数的书蠹,这些寄生虫生产垃圾以保护版权的名义,破坏书态平衡以言论自由的旗号,污染环境以百家争鸣的理由,所以现在烧书虽然更有必要但却不可能大规模实施。为今之计,读书的人必须自食其力,必须自己目光如炬,尽最大可能地让书经过目光之炬的焚烧,留下烧不坏的几本来。

这侥幸保留的几本,我认为也无需读完。每本书读到三分之一顶多二分之一处足矣。比方《水浒传》,读读花和尚在场的几章足矣;比方《西游记》,读完大闹天宫可也;比方《红楼梦》,读到中秋赏月亦美矣;比方《三国演义》,曹操死后无足观矣。这种偷懒的读法儿,古人先获我心也。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但观大略,皆此之谓也。

只有如此,损之又损,玄之又玄,以至于无为也;唯有这般,大浪淘沙,水落石出,无为无不为矣。很多人读书仅仅为了当下彼时彼刻的乐趣,顶多为了后来某时某刻的记忆,恰恰好像伯恩斯坦所说:”目的算得了什么?运动才是一切。“然而不然,读书,在于收获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读书是看起来最优雅但也是最绕远的路。如果我能够早知道这个道理,我读书更少。既然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试图彻头彻尾地观看全豹岂不是画蛇添足?如果能够睹一叶落而知秋至,非等到万木凋零岂不是刻舟求剑?本来不是为了看见斑点也不是叶落,然而众口一词地说,斑点很美,落叶很美,却很少提及全豹和秋天,吾未见其明也。读书是为了某种能力,绝口不追问那种能力到底是什么,而津津乐道于言辞之美、章句之乐,夫子哂其陋矣。

只有少读甚至不读,才可能始终牢记读书所为何来。

(陶婷摘自“新浪网”)

猜你喜欢

火烧读书人秦始皇
我是快乐读书人
火烧毒品
秦始皇忆师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驴肉火烧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不怕火烧的手帕
读书人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