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05-04-29
订阅《视野》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它陪伴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青春的美丽岁月,与《视野》一同成长的确是一件很让人感恩的事。
我只是一名很平凡的公务员,几年过去了,原来年少时的锐气已经磨平了许多,但心里仍有梦想与激情,渴望有新的天空。只是渐渐明白生活的每一处都有风景,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才是奋斗,如涓涓细流般轻击岩石或如丝如线样水滴石板,一样会有收获。收获的喜悦与满足是生活向前的动力,但这样的心理感受是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做支撑的。有时仍会觉得生活让人不甘心,但已经学会保留那一份激情,一点一滴地积累,永不放弃。
一直在关注你们的“阳光行动”,很想帮助那些为了梦想而与命运抗争的人。我的家庭、父母一直都没有让我为自己的求学犯过难,后来才知道我上大学的日子父母的餐桌上是多么的简素,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愧疚。现在工作了,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孝敬他们,所以同样理解那些贫困生怜惜父母的心。虽然我现在收入不高,但维持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还是不紧张的,每月除了交与父母的,仍会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所以想每月拿出一百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力量很微薄,但仍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也是对自己实现心中梦想的一种激励吧!请你们代为寻找愿意接受帮助的有志大学生,我可以从现在起一直支持到他(她)完成大学学业。
如果贵刊需要登资助情况的话请隐去真名,好吗?我仅仅想尽一份力,无需表现什么。谢谢!
——湖南雪籽
记得感恩并力所能及地施予他人,人生才会始终处于盈余的状态。雪籽朋友不愿真名示人,但我们已经深深地记住了你。
——编者
寂静的灯光下,我拿来下午刚买到的《视野·综合版》(2005年第5期)放于膝上,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让我们有限地参与别人的生活》这篇短文时,我本微澜的心湖,掀起层层波浪。我禁不住落泪了,为你们那细致入微的体察,为你们有始有终的认真精神,为你们如此平和的生活态度。除了“感动”之外,我再找不出第二个词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了。这是一种直击心灵底层的触觉。仿佛此时此刻此秒下,自已正在被你们关注着。
看过秦志锋同学写的《贫穷,让空气变得稀薄》一文后,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幸运。至少,我在上学期间没有受到过那样的精神负担之压。尽管我家条件并不十分富裕,父母也是靠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但我深知贫穷是无法钳制人们的思想精神的。
《视野》杂志举办的这次“阳光行动”着实让我感动。也或许,这就是我始终不愿、也不能放弃《视野》的原因吧,它总会带给我无比的震憾与惊喜。我不知道,将来随着自己阅历与精力的变动,《视野》还会陪我多久,但我坚信,只要这份感动在,我对它的执着就永远不会停息。
我是一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待业学生,虽说资金条件于我来说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但我仍希望我能够凭借一颗热心、一份坚毅,为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河北李艳
与其说《视野》感动了你,还不如说你感动了《视野》。在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想着帮助别人,我们向你致敬。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