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延耀:《东方今报》如何直面郑州报业竞争的挑战
2005-04-29梁延耀
梁延耀
《传媒》杂志第6期的特别策划《报业“德比”战》中把郑州列为报业德比战的十大战区之一,可见中原郑州的报业市场虽不及中心城市激烈,但郑州作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郑州报业对整个中国报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郑州报业市场原是《郑州晚报》和《大河报》两强相争的态势,2004年9月《东方今报》甫一出生,即以其个性鲜明的新闻理念和别致的版面语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郑州都市报中确立了一席之位。 《东方今报》在争议中诞生,在异议中成长。
2004年9月1日,伴随这张新锐报纸的诞生,本来竞争格局已进入相持阶段的河南媒体,重又掀起波澜,这一波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媒体重组愈演愈烈,新闻竞争水平整体攀升,编排手法上相互影响,新闻策划上各显神通。 作为后来者,要想从别人口中夺食,就绝不能走寻常路,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跟着大人亦步亦趋,它将永远活在大人的阴影里。 无论是挑战还是颠覆,都需要勇气和坚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走好竞争中的每一步。
总结《东方今报》创刊一年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东方今报》在竞争中取胜的秘诀是:
一、版面编辑要创新。《东方今报》的编辑理念突出的一点是:一张新闻纸不单单用以传递新闻信息,展现新闻事实,更应该用以释放共通的情感,撞击读者的心灵,也就是,传播新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主动的,而是互动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今报》很多重大报道不是孤立的,是有回应的有共鸣的。《东方今报》的这个特色在一版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的操作手法简要而言,一是显微,一是放大。显微,就是把原本不相干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整合在一起,提炼其共有新闻内核,聚焦在一个新闻点——标题上。 比如,公安局长任长霞、勇斗歹徒的民警任金城、坚持为打工者义务演出的歌星孙恒、休学支农的大学生白亚丽,这四个人物分别来自四条互不相干的消息,一版把他们拿到一起,依次为他们冠以“忠诚”、“勇敢”“执着”、“无私”的小标题,配以四个人的图片,总标题是“河南品质”四个大字。
二、新闻策划部分要领先一步。《东方今报》的新闻策划,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人类情感中最朴实和真挚的感情来指导报道,因而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取得百姓信赖。都市报在新闻报道手法的处理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东方今报》一版在具体的新闻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报道技巧,给河南媒体带来一股新气象,也使报纸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从今年5月30日起,连续12天,《东方今报》联合全国的19个省区的40余家报纸、网站、电视媒体,传播着一个充满爱心的故事——面向全国为滞留在新乡福利院的29个被拐婴儿找妈妈,这个爱心故事,打动了全国的读者、网友和观众,爱心热流随着中央电视台5个栏目的介入、湖南卫视、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主流电视媒体的介入,达到高潮。 《为29个被拐婴儿找妈妈》整个报道节奏感强,层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高潮迭起,让同城媒体高山仰止,在一向被称为是非之地的西祠胡同的河南媒体,连竞争对手也发出“肯定有高人在背后指点”的猜测。其实,这个“高人”就是《东方今报》坚强、团结的战斗集体,是《东方今报》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发行与采编互动。今年4月初,东方今报招聘3000余名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郑州地区展开大规模零售攻势。指挥这次“春雷行动”的发行总监是原来东方今报采访中心的副主任,来自新闻一线的经验、思路,很快体现到了对发行工作的指导上。新闻与市场的无障碍沟通,直接促成了新闻产品在制造、销售两大环节的有效互动。《东方今报》在这方面的尝试开创了河南报业的先河,它打破了一般报纸的惯有思路,采编人员真正做到了俯下身、睁开眼、面向市场办报。今报在郑州零售市场势如破竹,数十天内,每天的零售增长量都保持在3000~5000份,对树立今报口碑、拉动广告投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月21日,东方今报2006年发行又比同城媒体提前一个月强力启动,由于竞争对手尚没有做好准备,因而在几乎没有竞争的前提下,征订量迅速攀升,开局很好。
总而言之,虽然在有着两个强大对手的河南报业市场,《东方今报》与同城都市报的比拼,更像是一个孩子与大人的角力,但从一开始,《东方今报》就以后来者、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河南媒体圈——对主要竞争对手来说,它是一个搅局者,而对河南报业市场来说,它是传统的挑战者、观念的颠覆者,《东方今报》敢于直面竞争,未来之路虽然艰辛但光明也在正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