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争吵终有“说法”
2005-04-29鼎生
鼎 生
俄罗斯、格鲁吉亚两国
外长5月29日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商定俄将在2008年内自格分阶段撤除军事基地,格则承诺不在其领土部署他国军事基地或军队。至此,困扰两国关系近十年之久的俄驻格军事基地问题,终于在争吵和讨价还价声中落幕,有了一个令双方均能接受的初步“说法”。
“十年之痒”,
小基地演变成大问题
俄罗斯驻格鲁吉亚军事基地问题由来已久,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早在苏联解体之初,作为前苏联军事“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将驻格鲁吉亚的南高加索军区改组为驻南高加索集群。后来又根据俄格两国政府协议,俄将该集群辖下的驻格鲁吉亚巴统第145摩步师、驻阿哈尔卡拉基第147摩步师、驻瓦济阿尼第405摩步团和驻古达乌塔第10独立维和伞降团分别改编为62、12、137和50号军事基地驻军。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格国内要求俄撤除境内军事基地的呼声逐渐强烈,格开始对俄痛下“逐客令”,欲通过谈判将俄军“请”出格境,俄基地撤军问题由此浮出水面。后经反复磋商,双方在此问题上曾经取得了一定进展。1999年在伊斯坦布尔欧安组织峰会期间,俄格双方签订协议,俄同意削减在格军事存在,并于2001年7月1日前关闭了137、50号军事基地。根据该协议,在2000年底前双方还应商定驻有约3000名俄军官兵的62、12号基地的撤离时间。但在此后数年中,围绕着这3000名俄军官兵的“去留”和“归期”,双方谈判却一再步入僵局。俄方提出希望继续使用两基地25年,后又提出将基地使用期缩短为11年,并以“撤军经费紧张”等为由,采取拖延战术,与格鲁吉亚软磨硬泡,目的是能拖就拖,拖得越久越好;格方则一直坚持最多只保留基地3年,强调俄必须履行承诺,千方百计要将俄军“赶”出国门,而且越早越好。2002年格以俄利用上述基地向格分裂分子提供武器装备为由,明确要求俄在3年内撤出其军事基地,并对基地内俄军行动设限,此举激起俄强烈反应,两国关系降至历史冰点。
萨卡什维利当选格总统后,将俄撤军问题视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先决条件,格方在此问题上态度极为强硬。两国就此问题进行数轮谈判,但由于双方在撤军时限、资金、方式、遗留问题等方面分歧过大,始终不能达成最终协议。今年3月,格议会通过《关于俄罗斯驻格鲁吉亚军事基地的决议》,对俄发出最后通牒,威胁对俄基地单方面采取强力措施。两国由“舌战”逐步升级,一度剑拔弩张,引起外高加索地区局势紧张和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经过数轮艰苦、激烈的讨价还价,俄格两国最终达成协议,使得该问题的解决有了时间表。
忍痛割爱,
俄罗斯难舍“基地情结”
俄罗斯对驻格军事基地情有独钟,恋恋不舍并非偶然。格鲁吉亚毗邻里海石油产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美不断加强在该地区渗透,美、俄两家斗法频频,但由于俄总体国力难以与美抗衡,在博弈竞逐中步步退守。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后,格当局彻底倒向西方,俄战略安全形势更为严峻,驻格军事基地在发挥俄战略威慑作用、保持俄地区影响力方面是可靠支点。 两基地存亡非“一城一地”的得失,可能具有相当的连锁和示范效应。在外高加索三国中亚美尼亚系俄传统盟友,驻有大量俄军,但因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陆地边界,驻亚基地给养必借道于格。格鲁吉亚如在清除境内俄基地后断绝通道,对俄无疑于釜底抽薪。此外,俄罗斯在独联体一些国家均有驻军,如各国群起效法格鲁吉亚,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反恐也是俄罗斯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之一。格鲁吉亚境内的潘基西峡谷是俄军长期关注的重点地区,如能保留在格军事存在,既便于俄对格当局施压,也利于俄控制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令俄更为担忧的是俄军经营多年的基地会否被美“鹊巢鸠占”,2001年底美军曾以训练格反恐部队为由进驻俄撤出的瓦济阿尼军事基地,乘机填补俄撤军后军事“真空”,成为俄“说不出的痛”。为此,俄在两国谈判中一再要求格承诺在其撤军后不在格境内部署他国军队。
频频“叫板”,
格鲁吉亚背后有撑腰
格认为,格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等问题与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视俄基地为“定时炸弹”,担心其被格分裂势力所用。但是从总体上看,该问题久拖不决与格以往掌权者顾及两国关系大局,难下决心与曾经的“老大哥”彻底翻脸摊牌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近年格之所以态度发生巨大转变,敢于公开对俄高声“叫板”,必欲除俄基地而后快,关键在于得到美国及西方的幕后支持。今年5月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线工程全线竣工,进一步提升了格在美能源安全战略版图中的地位。打掉俄驻格军基地被美视为保证新油线安全的第一要务。在格议会通过对俄最后通牒后,美参议院不惜公开跳到前台,通过决议要求俄履行撤军承诺,并呼吁美在该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在俄格两国谈判破裂、萨卡什维利拒绝出席俄二战庆典后,布什又亲自到访格鲁吉亚,其意图已昭然若揭。而长期致力于在独联体建立“黑海—波罗的海防御线”的北约,则一再表示希望尽快看到格俄签署有关俄从驻格军事基地撤出期限的法律文件,称格鲁吉亚等南高加索和中亚国家已进入了“北约继续扩大的视野”。这些露骨的支持使得格更加有恃无恐,平添与俄周旋到底的底气。
尘埃乍定,
俄有失亦有“得”
从目前两国达成的协议看,格实现迫使俄承诺撤军的目的,使拔除俄基地的“眼中钉”成为可能。美国、北约则借格当局之手,达到“不战而驱俄之兵”的效果,为进一步动作扫清了障碍。俄与格虽协议“体面”撤军,但痛失重要战略支点,实属“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同时,俄在谈判中另有所“得”:一是争取到三年多的“缓冲”时间,待时机成熟,俄仍可在技术性问题上再生枝节;二、俄首次得到格不在境内驻扎外军的书面承诺,对美、北约军事力量进入格鲁吉亚形成一定制约。因而从当前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看,实际上是各方让步和妥协的产物,俄驻格基地问题能否顺利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变数仍存,
俄格关系走向难乐观
俄在外高加索地区属“百年老店”,长期苦心经营影响根深蒂固,格在能源、电力方面短期内无法摆脱俄经济钳制;在俄境内居住、打工的格鲁吉亚人达六七十万,俄如停止发放签证并将其遣送回国,将对格经济、社会造成沉重打击。此外,在格境内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等热点地区驻扎的数千人的“维和”部队主力仍是俄军,这也使格鲁吉亚不能不有所顾忌。俄罗斯在格鲁吉亚仍将长期发挥影响力。当前格俄两国协议“千呼万唤始出来”,避免了该问题通过“非文明方式”解决,但从长远看,在独联体“颜色革命”频发、美俄在外高加索地区竞逐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俄格关系很难一帆风顺。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