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危机意识

2005-04-29王玉福

唯实 2005年7期
关键词:危机意识中国共产党

孟 轲 王玉福

摘要:执政危机意识,是指执政党对执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动摇其执政地位的各种危机事件保持高度警觉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危机意识,随着执政环境和党自身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潜在的危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对危机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危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保持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7—0010—0005

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执政党都会面临失去执政地位的风险。所谓执政党的执政危机,就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动摇其执政地位,甚至最终导致其失去执政地位的危机事件。当然,每个执政党都希望自己能够长期执政,因此,即使执政危机还没有发生,或者仅仅是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作为执政党,也应尽可能树立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这种自觉地对执政危机保持高度警觉的意识,就是执政危机意识。

无论政权的性质如何,执政危机的出现乃至政权的倒台,都是执政党或执政集团的过错所致,至少这也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正是这些过错和失误,造成了社会的紊乱和民心的丧失,因此,“执政危机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基础丧失、社会认同消失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能不能正确认识和洞察潜在的执政危机,有没有强烈而又科学的执政危机意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保持和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执政危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已经在我国宪法中得到了确认,但这并不等于说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表明,如何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执政党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战略性课题。应该说,从建国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点没有人能否认得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包括目前在内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仍将面临着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风险、曲折和危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可能威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甚至诱发执政危机的国际因素始终没有消除。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对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从20世纪50年代杜勒斯“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身上”的“和平演变”计划,到当今“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50多年来,这些国家试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前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垮台,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已经日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点“关照”的对象。实践证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外因素威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导致执政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对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存在着被颠覆的危险性。

其次,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大转折、大发展、大调整、大跨越的特征。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者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信息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转折经过了几百年渐次演进、逐一更迭的发展过程,而我国却要浓缩到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跨越,也就是说,历时性的任务却要共时性地完成,这就必须进行独创性的艰难探索。探索式的发展难免会有失误,而失误就会带来风险,就可能引发社会危机乃至于执政危机。

第三,从我国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事业来看。一方面,尽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改革毕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到全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由此引发的社会阵痛、社会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存在着很大的社会风险。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原有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矛盾,如地区分化、贫富分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等等又进一步产生,且有扩大加深的趋势。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加入WTO,不仅将我国经济的发展纳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也为我们带来了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潜在的经济风险,甚至对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稳定以及文化整合力,形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如果我们对此放松警惕、掉以轻心,同样可能引发社会危机乃至于执政危机。

最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方面目前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或者说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环境危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人类已经为掠夺性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的环境危机,不仅源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失误,而且源于发达国家对自身生态危机的转嫁。如果在环境保护方面掉以轻心或无所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遇到严重影响。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从积极的意义上防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乃至于执政危机。

二、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危机的认识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执政党如何正确执政、防范和对待执政危机的问题上,有许多精辟论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拥有极为清醒而又正确的执政危机意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论断,这对于尚未全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很有预见性的,可以说是我党对执政危机问题的最早认识。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党也即将从革命的领导主体向建设的领导主体即执政党转变。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并没有为胜利所陶醉,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中国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能否执好政,对于全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一些人对我们党建设新中国的能力的怀疑,面对历史性转折的考验,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一方面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另一方面,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感悟,他又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两个务必”的告诫,旨在强化全党在即将成为执政党时应当具有的

执政危机意识和历史使命意识,从而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坚定勇于胜利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做好思想准备。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识,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毛泽东也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学李白成,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建国以后,鉴于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党中央在要求全党坚持党的执政地位的同时,又要求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一党执政所带来的问题,认真防范和对待执政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执政危机。1956年5月3日,周恩来在传达毛泽东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讲话时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一党制,它使民主少了,集中多了,不容易听到不同的意见,这本身就包含着它的阴暗面。一个党,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呼吸就不舒适,会使思想僵化,社会停滞起来。1957年4月8日,邓小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针对自身执政问题发出的警示,显示出作为一个执政党极其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一个成熟的执政党,要想取得持续、稳定的执政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洞察执政过程中潜在的执政危机,具有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取得伟大事业一个又一个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邓小平高瞻远瞩,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判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又反复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

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全方位开放环境的形成,党在如何执政的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丢失政权的深刻教训,认识到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这样的历史方位出发,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提高全党的执政危机意识。江泽民同志对此作过多次指示。他曾谈到,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经济不发展,会发生执政危机,经济发展了,如果失去民心和民意,同样也会发生执政危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唇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十六大”报告结尾部分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危机意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对执政危机和执政危机意识问题的认识。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就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既是我们党对55年来执政经验的全面总结,体现了党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准确把握,也表明我们党总是能够从战略的高度,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的考验,标志着党对执政危机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困难和挫折、风险和危机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面对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潜在的危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有迎风破浪的胆识和力挽狂澜的气魄,更需要有理智的态度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一般说来,危机的管理是一项包括对危机事件的预警、防范、处置、总结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当前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策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应该是当前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关键。正是带着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我们党执掌的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这“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就一定能具有更好的执政效果和更高的执政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可以说是我们党对“历史周期律”问题的又一次回应。执政50多年来,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了人民的公认和实践的检验。但随着党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的变化,随着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变化,党的自身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亟需我们去应对。不正视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就有可能遇到执政危机,甚至丧失

执政地位,这绝非危言耸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红旗落地,不正是令人深思和警醒的前车之鉴吗?

第二,加强关于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设,是当前党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工作重点。执政危机并不是无端飞来的,在发生的前夜或初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出现。当它逐步转化成为现实时,就必然会对社会的“正义价值”构成威胁。因此,人们总希望能及时地捕捉到各种初露端倪的危机现象,迅速进行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危机的发生几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降低执政的风险。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愿望,不是靠哪一个人的目光敏锐或头脑聪明,而是要靠事先的预警机制的设立和应急预案的安排。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常设机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而且需要加强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只有做到这些,党才能在执政危机发生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不至于被动挨打、六神无主。2003年春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SARS危机,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坚持信息透明、科学决策、讲究效率,是当前党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重要原则。危机一般均具有难以预测和非常规性的特点,一旦发生,破坏性极强,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对人心的向背起着重大的作用。执政党面临的执政危机也不例外。危机发生后,必然要求执政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和反应,把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一方面,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要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坚持信息透明的原则,及时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动员民众的力量,最终战胜危机。另一方面,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和讲究效率的原则,善于把握应对和处理危机的时机,迅速作出决策,有效地制止危机所造成的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四,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当前党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必要措施。从国际上诸多执政党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些政党之所以产生严重的执政危机甚至最终失去执政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深陷权力与金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党必须认识到反对和防止腐败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防止执政权力与金钱的结合,防范和避免由此而来的执政风险甚至危机,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党应对执政危机、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根本途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在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反复印证的基本规律。有71年执政历史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曾创造过拉丁美洲的两个奇迹,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奇迹,并据此一度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竞相追捧的“标兵”;连续执政46年的印度国大党,也曾为印度赢得了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橱窗”的“美称”。然而,这两个党却在近些年先后失去了执政地位。导致它们下台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贫困化与贫富差距加剧,动摇了执政的政治:基础。因此,任何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双轮驱动”、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因发展失衡而引发的执政风险乃至执政危机。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一问题上拥有极为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指导方针,成为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防范和化解因发展失衡而引发的执政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危机意识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支付宝变蓝、张朝阳自省,危机不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才可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测测你的危机意识
陕西榆林:树立水危机意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增强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心:以《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