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价值取向刍议
2005-04-29唐志龙
唐志龙
摘要:价值取向不仅是人的能力发展在理性层面上的方向性要求,更是人的能力发展在实践层面上选择目标的具体行为。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由人们利益需要的多样性与实践行为的复杂性所决定,又受事物展开的过程性所制约。
关键词:能力;价值;个体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7—0004—03
一般来说,能力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这里的内在素质,指人本身所固有和潜藏着的各种素质的综合,它们经过训导和激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这里的外化力量,指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即人本身释放出来的、可以被人们感知与认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内在素质与外化力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能力的特殊矛盾,也揭示了能力的根本性质。通俗地说,能力是以人本身的内在素质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实际本领,是任何个人、团体、国家乃至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因此,无论是个体能力还是群体能力,其正确发挥对塑造自我和发展社会,都有重要作用。能力的正确发挥,需要认真把握其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要把握其科学的价值取向,否则,能力的发挥就可能偏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
价值取向不仅是人的能力发展在理性层面上的方向性要求,更是人的能力发展在实践层面上选择目标的具体行为。诚然,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它们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任何价值都存在一定的方向,方向是价值的重要特点,价值冲突实质上是方向的冲突。价值取向宣示着价值主体在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衡量中所确立的相对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则宣示着价值主体在预设的多个价值方向中“择取”符合自己需要的价值目标。可见,价值取向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价值选择则是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人在选择价值时,不仅仅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因此,价值取向比价值选择更为内在和根本,它体现着一定价值观指导下人的行为的连续性。当然,价值取向更深层的动因,仍然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能力发展的价值方向的定位和选择。
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这是由人们利益需要的多样性和实践行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受事物展开的过程性所制约。根据列宁的看法,任何事物都体现着普遍、特殊和个别的联结,所以,在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宏观价值取向、中观价值取向和微观价值取向。能力的宏观价值取向,指以整个人类为价值主体的普遍性能力价值取向。它是在人类某些带有共性的价值观指导下,涉及人类实践能力所追求的具有共同性价值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获取的能力,包括维护生态环境以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预测与抵御海啸等大自然的巨大破坏性灾害的能力,防止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维护世界持久和的能力,禁止有悖于人类伦理的科学研究与技术使用的能力等。能力的中观价值取向,指世界范围内以特定国家、地区、民族、政党、社会集团等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能力的价值取向。它既包括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及风俗、习惯等综合统一的社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能力要求,诸如执政参政能力、和谐社会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对外交际能力等。能力的微观价值取向,指社会生活中以具体个人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个别性能力的价值取向。它包括对个人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人格品位及人生地位等有直接促进作用的能力要求,诸如个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能力等。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价值取向,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形成两种相互联系的情况:其一是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其二是人的能力的社会价值导向。
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从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能,使个人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充分地施展出来,保证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价活动既有益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有利于他人与社会的发展。能力的充分而正确的发挥,是个人的一种最根本的价值与财富。个人应该自觉树立科学的能力理念,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切实贯彻到个人的整个生活中去,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具体说来,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有如下三个相互联系着的层面。
一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以个人的能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工具。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权等不正当手段,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在现实中必然表现出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以前者为价值取向,虽可能得势于一时,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选择最终大多以难堪甚至狼狈的结局收场。相反,如果以后者为价值取向,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一时充满了曲折、坎坷、荆棘,但却步履坚实,心里塌实,结果丰实,活得也充实,最终必定以人生价值的实现来确证个人能力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所引起的不同后果,在现实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要在实践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增强素质,不断提升能力,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现实的合理选择。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以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益于社会发展为坐标来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强调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旨在倡导个人应该成为充分和有效发挥自身能力的人。这种内在要求,需要个人在运用自己的能力时,不能仅仅以满足自身欲望和利益为目标,而要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在对象化过程中发挥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也就是说,要以自身能力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益为坐标来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那种将自己的能力作为损害他人利益和危害社会利益的手段,作为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的价值取向,是极端错误的。众所周知,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个人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也如此。个人能力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发挥必定有益于社会发展,而个人也会在这种整体利益的发展中实现自身能力价值的升华。
三是要认真反对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以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价来保证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个人能力的价值取向,并非崇尚“自我中心论”,更不是为“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张目。恰恰相反,强调个人能力要有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以反对“自我中心论”为前提的,也与“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有本质区别。这不仅可以从上述关于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中得到说明,也可以从对个人能力本位的科学规定中得出
结论。因为,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在实践中,自我中心论、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等理念,不仅割裂和颠倒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最终也破坏了个人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一个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价值目标的人,其能力的发挥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必然性的强烈限制,也会受到其内在素质日渐弱化乃至枯竭的影响。只有认真反对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以对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价来保证科学的价值取向,个人能力才会在社会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才是现实的。
人的能力的社会价值导向,是从社会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人的能力的正确发挥不仅是社会所倡导的主要价值原则,同时还必须使这种能力的运用服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以进一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也是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保证着人的能力价值取向的合理性、科学化与现实化。
从人的能力是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原则来说,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应该成为全社会所倡导的一种主要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性功能。因此,一个社会提倡什么价值原则,反对什么价值原则,必然会对其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发生重大影响,也必然直接作用于人的能力发挥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掌握政权的阶级和政党,明智地从社会领域业已存在的多种价值原则中,科学甄别和及时挑选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原则,并将其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性价值原则,成为人的能力发挥的社会价值导向,指导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促进社会顺利发展。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崇人的能力理念,弘扬能力本位精神,把能力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稳固基石和强大力量,认真批判、清算有悖于人的能力生成和不利于人的能力发挥、发展的各种错误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讲能力为科学、不讲能力为愚昧”的思想氛围,努力营造一种以“有能力为光荣、没有能力为耻辱”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执政党和社会制度也应该为人的能力充分、有效的正确发挥及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制度支撑。这包括社会体制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可靠与高效的机制,社会组织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与措施,社会调控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社会部门也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激励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持久地调动和激发人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人的能力的运用服从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引领来说,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应该遵循的实践价值原则。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千千万万个体人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人类社会,其价值观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判断标准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从范围来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既具有行为导向作用,又是一种行为动力。从根源上透析,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因此,在现实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又必然决定了主导价值观的一元性。社会的统治阶级必须确立有利于自己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为主导价值观,从而影响和制约其他价值观。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也是如此.必须在主导价值观引领下充分、有效地发挥,这是人的能力现实化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实践价值原则。人们常常看到,社会上许多有能力的人,因为跟错了人、走错了路,得到了错误的结果。这里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还是价值观上发生了扭曲,致使自己的能力用偏或者用反了方向。就当前我国的现实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再加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使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与一元化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也必然影响到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
正视价值观嬗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科学的调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的价值观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用以端正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引领人的能力健康、有效地发挥和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领导干部受党和人民多年培养,往往有比较强的各方面能力,加上大权在握,如果价值观发生错误,就会使其能力的运用发生偏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要教育、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使他们能力的发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引领人的能力的健康、有效发挥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