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变化与银行转型
2005-04-29
在本次论坛上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中国银监会唐双宁副主席、中国工商银行姜建清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常振明行长围绕汇率制度改革、分类监管以及商业银行改革等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外,其他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理论界以及金融实业界的专家的观点也值得业内人士予以关注。
关于宏观经济形势
本刊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从各项经济指标看,2005年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经济紧缩:经济投资过热的趋势已经进一步减缓,房地产、电解铝等投资都有所下降,而另一方面,煤、电、油、运、农业等投资有大幅度的上升,因此从全年看,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经济紧缩。但必须重视“松货币、紧信贷”问题。他认为,之所以现在没有出现大问题主要归功于FDI和企业利润再投资。
中国银监会北京银监局局长赖小民通过分析北京市的情况也看到了“松货币、紧信贷”的问题。但是他认为应当坚持宏观调控,不要轻易地发放贷款,开闸门或者放水,这是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提出的要求。第一,宏观调控价值取向就是希望贷款规模得到控制,宏观调控的基础还很薄弱,某些因素还会反弹;第二,改革处在关口,整个战略处于转轨的重大时期,商业银行从经营者角度也不能漫无边际的贷款;第三,从审慎的角度,商业银行在建设优质银行的过程中,对贷款的管理也应更加谨慎;第四,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增强资产质量的重中之重。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对当前控制投资的措施提出了质疑。一方面他认为在宏观调控的现阶段冻结投资是合情合理的,但同时认为这只是治标的措施,因为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继续控制投资,会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差额越来越大、宏观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解决失衡的首要办法就是采取积极的消费政策。对于积极的消费政策,中央政府一定要站在宏观战略的高度认识它的意义,真正认识到宏观调控的核心是消费,把本国消费需求带动起来了,治本的方案就有了,经济也将步入由消费带动投资的良性循环。
宏观环境对银行业的挑战
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从商业银行的四个经营环境因素,即宏观经济呈现出周期性发展的趋势、融资增长以及融资需求变化的趋势、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趋势、国际金融和银行监管的国际化趋势出发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转型问题。商业银行必须对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按照发展变化的趋势,未雨绸缪,主动求变,甚至脱胎换骨地进行变革来推动经营的转型,以更好的适应、利用环境变化的趋势,趋利避害,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以业务变革为中心,通过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的转型,建立、健全良好的变革机制,并且通过人才队伍和IT的转型,形成变化的人才支撑;通过文化的转型促成变革的理念环境和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整个银行全面、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洪崎介绍了宏观调控下中国民生银行所做的对策以及转型过程中的困惑。他认为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是一个常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来判断经济周期是处在上升期还是下降期,以及如何来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商业银行的深层竞争能力。宏观调控对于银行的风险主要在于利率风险与客户结构风险。
在谈到宏观调控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时,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王科进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尤其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下,信用风险变得更为重大。
面对宏观调控,许多演讲者都提到了业务结构的转型问题。宏观调控对于公司业务占比与收入主要依赖贷款的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与公司业务相比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中小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收费性业务都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夏斌认为,面对新的宏观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应当转型。第一,赶紧瞄准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第二,发展消费者信贷;第三,加强资产管理;第四,拓宽其他收费业务,在法规允许情况下,对部分业务可以征收费用。
正因为如此,定位于“服务小客户、服务农民”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副行长王快雪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共鸣。该行的前身天津农村信用联社由2001年亏损4.8亿元到2004年盈利4.8亿元的神奇经历不仅使之成为全国首家挂牌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而且更让人们看到了其瞄准小客户的差异化战略的正确性。王快雪从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中深切体会到,小银行有三个特点:(1)小银行大舞台;(2)小定位大战略;(3)小优势大盈利。
行长们也谈到了银行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共同问题。洪崎说,虽然在转型中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但在业务结构上,服务体系上以及内部管理上,还远不是这样,实际操作中还是以银行管理自身需求为中心,以年度经营计划完成为目标的模式。中国民生银行早在1997年就提出以市场为先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但做起来仍觉得很难。以客户为中心并不只是要求银行柜台上要有一张笑脸,语言要亲切,而是银行能不能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有没有创新能力,有没有胆量去闯一闯中小企业这个风险比较高的区域。在各种实行转型的系统上线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着的各种阻力。转型有两种方式,要么慢慢来,要么上下齐动,快速转型。而王快雪则提到了信贷资金资本化、客户经理行为短期化、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对中小客户的信用评级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是迎接挑战、实现变革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时文朝提到了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即需要金融产品规划,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需要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关于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对于商业银行很有启发意义。他认为,创新可以说是理性规避的行为取向,商业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才有创新的动力。但我们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现在是管理部门动力很强,具体的商业机构反而动力不足。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当前形成“松货币、紧信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的资本约束。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自然成为讨论的热点内容之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副主任罗平在介绍新资本协议的特点后,特别介绍了当前各国对新资本协议的态度。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各国国情的不同,在实施新资本协议所采用的战略实际上也有所不同,比如英国、韩国、香港这些地区,他们就允许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所有各种方法。针对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提出的挑战,银监会首先要求中国的银行业达到银监会所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力争在过渡期结束之时,也就是2007年1月时,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能够达到8%的要
求。在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银监会将实施双轨制,就是对中国一些大银行,具体来讲就是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银行,银监会要对它们采用新资本协议进行监管,允许中小银行和其他的商业银行继续沿用现行的资本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银行业解决资本金问题需要持续创新,仅靠压缩信贷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巴曙松在演讲中认为,中国资本创新动力不足,资本金约束会越来越强化。对此,他认为中国银行业解决资本金问题需要持续创新,如依靠资产证券化、依靠政策补充、让外资进入以及发行次级债等。
王科进认为,银行监管的目标是要保持整个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同时要保持银行的竞争能力,而不是要把银行管死。因此监管部门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限制银行的风险,而是帮助、监督银行管理好风险。银行必须要承担风险,也应该承担风险,也有能力、有意愿承担风险。监管部门的作用在于看银行有没有能力把风险管理得好,把风险控制在收益和消化范围内,取得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作为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的总经理魏国雄、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陈四清以及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风险经理赵志宏则更关注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技术。
魏国雄将重点放在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上。他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要有行业分析的方法,行业信贷风险分析是对整个社会负责。魏国雄认为,宏观调控有两种,一是总量调控,一是结构调控,即对某一些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我们在判断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企业融资的时候,首先作为风险管理人员,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做出一个判断,对未来也要有一种准确的判断,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比如一年期的短期贷款,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对未来至少三年的情况有个准确的判断。如果三年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一年短期贷款就可以放。如果是更长期的贷款,10年、20年,做出判断的难度就更大,需要判断未来这个企业10年、20年的经营走势。行业信贷风险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单纯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出发很难形成最优抉择,因为有些企业财务指标很好,但放到宏观环境下,放在行业里面来看,它可能就存在很大风险。
而赵志宏关于对民营企业如何进行评估的问题很有见地。他认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很重要。譬如对它业绩的真实性、成长性需要靠现场的调查了解,还要参考纳税记录、出口商检记录进行辅助判断。很显然在这个领域,需要市场分析和风险判断,而不是简单的财务分析。企业财务问题和违约也并非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对小型民营企业这类客户,贷款要注意它的特点。首先现场调查很重要,定性因素权重不应太小,当然还有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化;第二是更加关注抵押品;第三信贷策略应是循序渐进式的,贷款金额不断由小到大,期限由短到长,银行和客户相互了解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贷后管理的频率要密。所以,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对市场进一步细分,并以风险特征作为划分客户群体的依据。
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中科智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张锴雍认为,应发挥担保业和银行业之间的互补、共生、合作、双赢的关系。担保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银行风险外包,是控制风险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主管章彰代表陈四清先生作了“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主题演讲。陈四清认为,商业银行的长效机制是着眼于银行资本、规模、速度、风险、效益、持续动态的平衡,具有内在自我完善的功能,在银行持续经营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要解决风险管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三个问题,它涵盖风险管理的偏好、战略、组织架构、决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