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侵华国策溯源

2005-04-29刘春花

决策与信息 2005年8期
关键词:石原满洲生命线

刘春花

日本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明治维新后,一方面俯首于欧美列强,一方面侵略邻国以图强,并将这一战略构架作为立国富民的指针,从而演绎出侵略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系列军国主义国策。

1855年吉田松阴的“补偿论”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形成了以“侵略弱小邻国来寻求它屈服于欧美的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补偿”这一导向性思维格局。明治政府成立之前,日本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吉田松阴在1855年日本与美国、俄国缔约后,在《狱是帖》中指出,讲和既定,不可背约,而应蓄养国力,其对策是“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以满洲和朝鲜之土地补偿之”。这就是有名的“侵略补偿论”。

1868年明治天皇的“大陆政策”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确定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针,即所谓的大陆政策,明确以朝鲜、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的扩张政策。当年3月,天皇睦仁颁布了“继承列祖列宗伟业……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这封《御笔信》提出的“大陆政策”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大陆的思想理论基础。

1869年木户孝允首倡“征韩论”

1869年1月,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向明治政府副总裁、大纳言(日本官职名)岩仓具视建议,将朝鲜首先作为兴师问罪的大方向,从而“确定远大之海外目标”。此后西乡盛隆也力主征韩,目的最终是掠取中国、朝鲜,“以立入侵欧亚各国之基”。

1890年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

这一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论》,认为:“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可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他在帝国议会上极力宣扬其“利益线”理论,鼓吹必须大力扩军备战。他的这一理论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新阶段,直接推动了1894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最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1912年川岛浪速实践“满蒙独立”论

在逐渐萌芽的“满蒙生命线”理论形成之前,一位日本浪人川岛浪速早已倾注毕生之力开始策划实施“满蒙独立”,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国蒙古东部建立一个受日本控制的傀儡国以对抗俄国。在日本军部的直接策划下,川岛浪速和日本参谋本部间谍多人在1912年策划了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1916年,同样这些人又伙同盘踞在内蒙的中国马贼巴布扎巴以及满清遗老发动了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最后都被张作霖武力挫败。

1925年松冈洋右确立“满蒙生命线”理论

作为山县有朋“利益线”理论的延续和具体化,曾经在“九一八”前多次担任中国领事的松冈洋右大力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为日本侵华造舆论。1925年,“满铁”理事松冈洋右,就郭松龄倒戈反奉一事给外相的信中就明确提出要把“满蒙”与中国其他领土区别开来。1931年春,松冈在名为《动荡之满蒙》小册子中写道:“今天满蒙之地位,对我国说来,不仅在国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对国民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来看,不仅在我国的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我国要牢固地确保和死守这条生命线,而不必害怕任何国家和任何人。”

日本军部于是发布命令,要求所有记者、讲演者都必须宣传“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必须囊括满洲”,并宣称凡是违反这一方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严厉取缔和制裁。从此“满蒙生命线”论迅速风靡日本。

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越来越感到日益增长的美国势力成为日本对中国“大陆政策”的严重威胁。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急务”。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内阁再次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会议的另一产物就是田中密奏日本天皇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包括21项内容,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石原构想”

1928年10月,经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推荐,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石原莞尔被调任关东军参谋。在此前后,他通过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他有关侵略中国东北的理论和主张,形成所谓“石原构想”,其要点是:发源于中亚的人类文明分为东西两支,各自发展,两个文明现已形成隔着太平洋相互对峙的局面。对峙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要通过战争走向统一。“一战”只是欧洲诸民族的决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只有下一次世界大战才是人类最后的决战,它将以日美为中心进行。如果准备对美国作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如果要对中国作战,首先必须占领满蒙,这样才能使“日本的繁荣自然得以恢复,失业的有识之士亦可得救”。

相关链接

20世纪初日本开始向东北移民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一波接一波地掀起海外移民高潮,其中向中国东北的大规模移民尤其令人瞩目。

1908年6月,后藤新平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备忘录称:“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为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100万人以上……如年积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

正是出于这种狼子野心,日本移民很快进入大连及“满铁”附属地。据《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记载:1902年,大连地区仅有日本人300余人,到了1930年则激增到215463人。1915年日本在大连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移民村——“爱川村”,安排来自日本山口县玫珂郡的爱岩村和川下村的19户农民进住。这种移民形式为后来集团移民开了先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急骤膨胀,日本陆军省、拓务省和关东军提出了一系列移民方案,很快掀起了第二次向东北移民的高潮。史称“实验移民”。1932年3月,日本拓务省召开“满洲移民问题恳谈会”,讨论选定和训练移民、获取移民用地、筹集移民资金、建立移民机关等问题,并制定了《满蒙移殖民计划》。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进一步提出了“以日本在乡军人组建屯垦军基本部队”,永驻东北的武装移民建议。1932年10月,第一批日本武装移民团侵入中国东北。第二年,在黑龙江省桦川县永丰镇建立起第一个开拓团,称作“弥荣村”。

1936年8月25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国策”之一,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到500万人的庞大计划,由此而形成了以农业移民为主的第三次移民高潮。

据统计,截至1944年9月,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不包括军人和军人家属)已达到1662234人。

猜你喜欢

石原满洲生命线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关于林芙美子的满州之旅研究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倒立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
夜幕下的满洲
倒立
倒立